央广网呼和浩特8月15日消息(记者杨亚东)夏日,内蒙古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万物并秀,野花绽放,一条条木栈道通向草原深处,游客漫步其上,犹如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里。

绿水青山的敕勒川草原(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这片被誉为呼和浩特“后花园”的城中草原当下已成为了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是全国各地游客来到呼和浩特市后必去的“打卡地。”

可谁能想到,10多年前的这里却是一片“风起沙扬”“没有丝毫绿意”的荒芜之地。

治理前的敕勒川草原荒芜一片(央广网发 新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2012年,呼和浩特市开启了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工程,位于新城区的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已修复退化草原1.5万亩,改造国土生态绿带4.1万亩;建成敕勒川草原、雅玛图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绿化工程项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

大青山前坡从昔日岩土裸露的生态伤痕,蜕变为集灌木带、花带、景观带于一体的生态屏障。敕勒川草原更是与大青山前坡的圣水梁、黄花窝铺等节点紧密串联,形成集高山草原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带。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走在敕勒川草原上,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铺展在巍峨大青山下。来自浙江丽水的游客刘女士兴奋地穿上特色民族服饰,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影像记忆。

生态修复也催生了文旅新经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野马图村的刘增亮看到家乡的新变化后,将目光投向了新兴行业——旅拍。

游客在敕勒川草原旅拍(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进入夏季,随着游客的增多,刘增亮也忙了起来。“每天都要接上20多单。我以前在呼和浩特市区做影楼摄影,看到咱们敕勒川草原一年比一年美,就想到回来做旅拍。”刘增亮告诉记者。

绿水青山给了他干事创业的底气。2022年5月,刘增亮开了敕勒川草原上的第一家旅拍工作室。为了给游客更好的体验,在拍摄的同时,他会为游客详细介绍每一套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刘增亮在整理拍摄的民族服饰(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既能守着家乡的绿水青山,也能打开创业的金山银山。”现在刘增亮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旺季的时候他一周收入顶过去一个月。

与刘增亮一样,在外求学多年后,新城区保合少镇奎素村的王璐在2021年开始将自家的小院改造成民宿,借着敕勒川草原旅游的东风,民宿一开业就大受欢迎。

“每到旅游旺季,我们家是一房难求。”王璐翻着手机订单笑道。下一步,她准备扩大规模,并带动村民一起做民宿,为家乡父老扩展致富增收新渠道。

如今,像他们这样的青年创业者,正成为草原活力的源泉。

“生态北疆”的生动实践

在“山上做减法呵护生态,山下做加法提升业态”的发展思路下,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围绕大青山前坡沿线村庄开辟绿富同兴之路,讨思浩设施农业、水磨特色莜麦、古路板花海景观等形成“一村一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格局。

此外,通过开展“敕勒川半程马拉松赛”“麦跑儿童赛”等体育赛事、推动圣水梁九龙湾生态旅游区品质提升、开通两条“北疆漫游”生态旅游线路等,丰富文旅业态,让“北疆文化”品牌日益响亮。

航瞰大青山(央广网发 乐炎 摄)

如今的大青山如一道绿色长城,成为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沿山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创收约4.51亿元。

游客漫游在敕勒川草原中(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在这里,“城市草原”作为“大景点”构图,村庄作为“小精品”设计,形成“处处是风景,村村有产业”的全域绿色产业发展新态势,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让大家共享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编辑:刘一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