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蚌埠8月11日消息(记者徐秋韵)2025年5月29日,山东海阳。九州云箭“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海态飞行回收试验,烈焰裹挟着轰鸣冲上云霄,又在精准控制中缓缓沉入大海。千里之外的安徽蚌埠车间里,安徽九州云箭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焊工高级技师胡志强眼眶微热,内心激动,因为他亲手焊接的可回收火箭发动机,成功跨越了上天入海的终极考验。
在毫厘间焊出航天品质
火箭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其焊接难度可想而知。火箭发动机导管焊接是火箭发动机的关键工序,胡志强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细如笔芯的4毫米通径小导管密布发动机,高温合金焊接如履薄冰。在他手中,焊枪不仅是工具,更是雕刻火箭生命线的刻刀。“我们要确保焊接后的小导管通径下限误差要≤0.1mm,法兰平面度和圆度误差≤0.1mm,一级焊缝合格率、液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合格率都要达到100%”胡志强说。
每台龙云发动机上有六十多个小导管。按照传统的手工焊接技术,一位熟练工焊接一个小导管需要4分钟左右,为了提高效率,胡志强用管管焊机焊接小导管,但有些用于火箭发动机的小导管弯头小于90°,常规夹具与这些导管焊接时干涉无法装夹,焊接无法进行。“我花了一个多月,改了十几稿,根据小于90°弯头导管的结构特征,去除原有焊枪上的气体保护盖,设计出与设备契合的新型保护盖,设计相匹配的专利夹具。”胡志强介绍,这项专利让单个小导管的焊接用时缩短至50秒,合格率达98%。效率与精度的双重飞跃为火箭注入“强心剂”。
更艰巨的挑战来自异种材料焊接。高温合金与不锈钢的物理特性差异,曾让焊缝频现未熔合、裂纹等致命缺陷。胡志强埋首材料特性研究,半年间他一步一步地探索,从焊接工装卡具的设计、焊缝接头坡口和钝边结构的改进、焊接参数与应力的控制等多方面着手,最终突破了这一焊接难题。
焊花点亮星河之路
走进安徽九州云箭制造车间,“发动机的品控就是我们的生死线”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胡志强团队的信仰。
“师父对瑕疵零容忍,电流大小、手法角度都要精确到极致。”胡志强的徒弟马三标告诉记者。
胡志强将二十年经验凝成《焊接工艺规程》,成为企业焊接的黄金准则。“工匠精神就是让完美成为习惯。”在胡志强工匠创新工作室,这种精神持续辐射。胡志强说,不同于一般产品,火箭发动机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对密封性、精度等要求严格,任何微小瑕疵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养了10名持证焊工,多人获高级工、技师资质,为航天焊接锻造了一支“特种部队”。
精益求精、细致严谨,这位安徽工匠“焊”卫着火箭“心脏”,每一次焊花的闪烁,都在为安徽智造跃向深空点燃推进器。胡志强表示,商业航天是人类的星辰大海,更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我们以“匠心+创新”之力助力商业航天产业开展技术技能革新,为安徽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
胡志强的成长,深植于安徽蚌埠这座“皖北技能人才黄埔军校”的沃土。拥有16所职业院校、7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城市基因,为“焊接铁军”提供了强大支撑。蚌埠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蚌埠正构建校企协同机制,让人才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政策赋能下,预计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将突破42万,高技能人才达17万。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