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8月9日消息(记者 常迪)金秋八月,一场聚焦前沿科技的全球赛事正为深圳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8月6日—8月9日,第四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在深圳“全球开战”,这场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深圳理工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赛事,不仅是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盛宴,更成为深圳推动“20+8”产业集群中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球科创力量集结 赛事成高质量人才“孵化器”

作为前沿交叉学科的核心赛事,合成生物学创新赛自2022年启动以来,累计吸引近300支海内外队伍参赛,线上观赛人次超621.3万,赛事话题全网阅读量逾732.6万。“合成生物学是前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创新赛主席、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表示,赛事为学生成长提供了独特通道,通过常规赛、细菌博弈赛、蛋白设计赛等七大赛道,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造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中国及全球合成生物学储备高素质人才。

本届赛事规模再创新高,近300支队伍、1800名选手报名参赛,涵盖国内外高校。赛场内,参赛学生围绕合成生物领域核心技术展开创新实践,赛场外,还有来自广东、江西、河南等省份的近200名高中生现场观摩学习,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创种子。

中北大学的李星烨已是第二年参赛,这一次他带着升级后的蛋白设计项目亮相赛场。“我们的项目聚焦生物医药影像领域,通过优化绿色荧光蛋白性能,为疾病识别提供更精准的影像支撑。”在他看来,赛事不仅是自我提升的平台,更让他接触到了顶尖评委与优秀同行。

湖北大学的田思懿和她的团队带来的研究成果则已经在医药应用中显露优势。“我们研发的血清素合成技术相比传统模式下的菌种在医药应用中更具优势,实验室成熟的工业化先例也让我们对未来落地充满信心。”作为第二次参赛的团队,田思懿认为赛事在专业性与国际化上的进阶让他们对产业转化的路径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现场参赛队伍交流提问(央广网发 活动主办方供图)

锚定产业高地优势 深圳为高质量发展筑“创新底座”

赛事选择扎根深圳,并非偶然。作为深圳“20+8”产业集群中的重点发展领域,合成生物学在深圳已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张先恩介绍,深圳理工大学不仅成立了合成生物学院、未来农业研究院,还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了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光明区的合成生物产业园更成为产业落地的“沃土”。

这些基础支撑让深圳成为合成生物学的“创新热土”。从人才培养来看,深圳理工大学作为本次赛事主场,是国内最早成建制设立合成生物学院的高校之一,通过引进海外高端人才、邀请企业高管担任产业导师,构建起“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培养体系;从产业布局来看,深圳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未来八大新兴产业之重,设立专项资金与配套政策为技术转化保驾护航。这种“科研-人才-产业”的良性生态,正是深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今年,赛事的辐射效应还延伸到了青少年群体,为产业发展培育后备力量。深圳市宝安中学的学生周思豪在观摩后难掩兴奋:“以前对合成生物学很陌生,现在发现这是能让人类从‘生命观察者’变成‘创造者’的神奇领域。”育才中学的学生任依蓓和陈可萱则在观摩中感受到了学科交叉的魅力。“看到大学生们把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运用到合成生物学中提升产量、推动工业化,让我觉得特别新奇。”“这里的研究不止于理论,而是把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生物研究,这种跨领域创新比课本学习更有吸引力。”

学生现场观摩(央广网发 活动主办方供图)

以赛兴产 强链条激活20+8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赛事与产业的深度联动,正为深圳“20+8”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据了解,本届大赛首次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合作,优秀选手可直通国赛,搭建起人才成长“快速通道”。参赛学生们设计的农业育种、绿色化工等方案,也直指国家战略需求,不少已进入产业化前期探索。“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需要时间,但已有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关注。”张先恩表示,赛事产出的优质科研成果,正通过深圳完善的产学研链条加速转化,助力生物制造等绿色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化工模式,推动产业向低碳化、高端化升级。

从全球战队同台竞技到青少年现场启蒙,从实验室创新设计到产业园区成果转化,第四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正以“以赛育人、以赛促产”的模式,为深圳“20+8”产业集群中的合成生物产业蓄能,赛事种下的科创种子也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荣冀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