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8月6日消息(记者郭璁悦)8月6日,“普氏野马回归40周年”宣传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部门同志,甘肃、内蒙古、宁夏林草主管部门负责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普氏野马重引入四十年的非凡历程,擘画未来保护新蓝图。
活动现场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本次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马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
四十年前,我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从海外引进地球上现存的唯一野生马种——普氏野马,并在新疆、甘肃建立繁育基地,开启了这一拥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物种艰难的重建之路。其成功回归,对维护我国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人员合影 (央广网发 贾苏尔 摄)
四十年来,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与生态优势,成为普氏野马繁衍生息的核心家园。保护区通过实施科学保护策略,建立专业监测体系、优化栖息地环境、持续推进野化放归,促使普氏野马种群数量稳步攀升。目前,我国境内普氏野马总数已突破900匹,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被国际公认为物种重引入的成功典范。
在开幕式上,保护区管理中心负责人详细介绍了40年来普氏野马保护成果。通过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为普氏野马营造了优良生境;建设重载云台、无人机、卫星定位项圈、红外相机等“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种群的24小时实时追踪,精准掌握其活动轨迹与健康状况;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联合开展科研监测,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普氏野马保护成果惠及国内外。
志愿者宣读《倡议书》 (央广网发 马晓杉 摄)
2012年,向蒙古国输出4匹野马种源,实现我国该物种的首次种源输出。2017年,向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输送7匹野马。2021年,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野化放归12匹野马。2025年,分三批成功向贺兰山野放18匹野马。
在研讨环节,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普氏野马未来的保护策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成就斐然,种群仍面临近亲繁殖、人为活动影响等威胁和挑战。未来需重点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种群遗传管理;加大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力度,保障其生存空间;同时深化公众教育,提升社会各界对普氏野马保护的关注与参与度。
专家在研讨会现场 (央广网发 马晓杉 摄)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余明海在致辞中指出,普氏野马回归40周年是重要的里程碑,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新疆林草系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秉持科学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持续完善保护措施,深化多方合作与交流,为普氏野马的长期生存与繁衍不懈努力。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野马回归40周年历史影像展及摄影展。
与会人员参观摄影展 (央广网发 高美慧子 摄)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普氏野马保护事业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更向全社会传递了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生态家园的坚定信念。未来,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将携手各方力量,持续推进普氏野马保护事业,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物种在广袤自然中自由驰骋,永续生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