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包头8月5日消息(记者邵玉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有200多人日夜守护着大堤,只要危险一日不解除,我们就时刻不离开!”到8月4日,是周建军来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东老藏滞洪区抗洪抢险的12天,听说未来两天还有降雨,他的心又揪了起来。

自7月23日起,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入夏以来最强的降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属于暴雨区。加之上游水库泄洪,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面临着严峻的防汛形势。

周建军(左四)正在分析洪水走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美岱沟水库告急!”“苏波盖乡告急!”最让当地居民担忧的就是位于大青山里的美岱召水库库容量一旦过警戒线,随时有向下游分流泄洪的可能。

面对汛情,土默特右旗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周建军主动请缨,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苏波盖乡指挥抗洪抢险。

7月24日晚,当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堤坝上时,正在巡堤的两位村民激动地喊了起来:“小周来了!咱们的老书记来了!”

村民口中的“小周”“老书记”,正是周建军。从苏波盖乡的“小周”,到后来的乡党委书记,他在这里工作了32年,直到四年前,才因工作调动离开。

指挥抢险队伍加固堤防迎接洪水(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这危急时刻,他仍是那个“放心不下乡亲们的小周”。让周建军欣慰的是,那天夜里到乡里后,村民已经被安全转移,只留下乡干部和村干部等骨干人员组成的防洪抢险工作组驻守堤坝。

自驻村以来,白天,周建军带着乡村干部们蹚着泥水排查隐患,指挥堤坝加固作业;夜晚,他守在防汛值班点,和乡村干部一起分析水情;凌晨,他拿着手电筒巡视堤坝,查看着水位变化。

村民们说:“周书记回来了,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一次次排查、一次次巡视,周建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抢险的危急时刻,双鬓已染白的周建军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新村堤坝决口,他冒着暴雨冲向洪水最汹涌的地方,沙哑着嗓子指挥:“先打桩固基,沙袋跟着补!”

打桩、装袋……在他的调度下,抢险队伍忙而有序,短短数小时堵住了堤坝决口。

洪水被成功拦截,村民们便围拢过来,纷纷竖起大拇指:“还得是小周!”这声脱口而出的赞叹,恰是周建军“豁得出、顶得上”担当的最美回响。

作为科班出身的水利人,周建军凭借专业素养和对苏波盖乡情况的了解,创新提出了“分段防守+重点加固”科学防汛方案。

深夜,周建军与乡村两级干部在临时帐篷里研究部署防洪对策(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说干就干!他带领乡、村两级驻村干部打点测量,精确计算出了堤坝加固高度。洪水过境时,苏波盖乡仅用12小时就抢建起了一道宽5米、高4米、长度10公里的“防洪长城”,创造了防汛抢险的“苏波盖速度”。

坚固的“防洪长城”将洪水逼退,新村、石老丈、油房营村70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

在周建军的带动下,苏波盖乡干群拧成一股绳,完成堤坝加固31.4公里,处置各类隐患300多个,安全快速转移群众744人……

防洪大堤上,扛着沙袋的周建军(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周建军告诉记者,眼下,他和200多名干部群众依然坚守堤坝。“一旦决堤,下游三个村将全部被淹。”他坦言,防洪压力依然严峻。

记者了解到,本轮降雨以来,苏波盖乡有1.8万亩农田遭遇洪水,其中1.4万亩绝收。

还好,在这次洪水中,全乡群众安矣,民居安矣。

“无论如何,我们要全力以赴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家园安全,还有百姓的牲畜。”周建军的话语中透着坚决。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