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8月4日消息(记者刘欣荣)“要不是他们,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73岁的乔丽丽坐在临时安置点的长椅上,说起7月25日那场吞噬家园的暴雨,仍难掩后怕。正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塔尔号村村委会主任巴图、陶思浩村村委会副主任乔峰、哈素村志愿者陈飞,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为她和31名村民撑起了一片生的天空。
暴雨洪流中救出被困群众(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制)
那天午后,强降雨如瓢泼般倾泻。负责分段看守堤坝的三人,眼看着水位以惊人速度上涨。“决口了!”17时许,随着一声惊呼,洪水从陶思浩村口低洼处奔涌而入,瞬间没过脚踝。“谁家有老人孩子?我铲车能运人!”陈飞的呼喊在雨幕中炸开,乔峰迅速掉转铲车方向,巴图则朝着水流最急的地方奔去——三人默契会合,一场与洪水的赛跑就此展开。
暴雨洪流中救出被困群众(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水最深到腰,浪头能把人掀翻。”巴图比划着当时的水位,指节因用力回忆而微微发白。他和陈飞紧紧攥着对方的手,在湍急的洪流中几乎无法抬脚,只能贴着地面一寸寸挪动。平日里一分钟的路,那时要挪五六分钟,“不敢倒,一倒就被冲走了”。
铲车开到乔丽丽家门口时,老人正死死抱着门框哭:“这是我的家啊!”巴图和陈飞蹚水靠近,泥浆裹着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大娘,房子泡塌了咱再建,人安全比啥都强!”陈飞抹了把脸,蹲下身:“我背您,咱上铲车。”他深吸一口气背起老人,巴图在旁死死护着,警惕着随时可能扑来的浪头,一步步挪向铲车。
暴雨洪流中救出被困群众(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救援,在接下来的48小时里重复了无数次。三人几乎没合眼,饿了就啃口面包、嚼根火腿肠,视线始终没离开过受困的村民。“就一个念头,把人全救出来。”乔峰说。陈飞的铲车成了“生命摆渡船”,他的衣服泡在水里两天两夜,直到道路抢通才得以回家换衣。“看到那些老人,就像看到我爸妈,说啥也得把他们救出来。”这位朴实的志愿者话语简单,却重如千钧。
雨停了,陶思浩村的水渐渐退去,但他们的忙碌并未结束。巴图带着村民用沙袋加固堤坝,定期回村巡查隐患;乔峰统计着尚未返家的50多位村民信息,加紧推进家园重建。在1300多位村民心中,那洪水中攥紧的手、俯身相背的身影,早已成了比堤坝更坚实的依靠。
洪流退去,平静归来。巴图、乔峰、陈飞用凡人之力,在暴雨中筑起一道“生命堤坝”。他们的身影,是危难时刻最暖的光,更是刻在乡亲们心里的“安全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