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7月30日消息(记者张子剑)日前,福建省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2025年上半年,福建经济以“稳”为基、以“进”为要,在5.7%的GDP同比增速背后,既有传统产业的韧性坚守,更有新质生产力的破茧生长。从田间地头的春收粮食到车间里的智能装备,从直播间的海鲜快递到实验室的芯片研发,八闽大地正用“新”与“实”的交响,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
新质生产力加速: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成长
福建经济的“稳中有进”,最亮眼的注脚是新质生产力的加速成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这一数字折射出福建产业结构的深层变革——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4%,高端装备正在改写“福建制造”的标签。
宁德时代智能制造生产线(央广网发 宁德时代供图)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尤为显著。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倍,工业机器人增长39.0%,集成电路圆片增长50.0%,这些“会思考的产品”背后,是福建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跨越。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以15.2%的增速领跑工业,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18.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增长19.2%,印证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双轮驱动已见实效。
民营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2.8%,相当于每100元工业增量就有72.8元来自民营企业。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研发到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民企正从“配套者”变成“出题人”,1月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7%,用市场活力回应了“民营经济是底气”的发展逻辑。
需求端变革: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消费升级
消费市场的回暖,藏着福建人生活品质的提升轨迹。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0%,看似平稳的数字里藏着“结构性爆发”——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3.1%,新能源汽车增长27.7%,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28.6%。这些带着“智能”“绿色”标签的消费,本质上是“以旧换新”政策撬动的品质革命。
更具深意的是消费场景的革新。全省网络零售额增长21.0%,背后是福建产业链的协同支撑,“线上消费-线下制造”的闭环正在形成。6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升至7.3%,说明消费信心正从“政策刺激”转向“内生增长”。
厦龙合作区产业园(央广网发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投资端的“精准滴灌”同样值得关注。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7%、全省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6%,这些“往实里投”的资金,正在转化为生产力的“升级版”。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分别增长24.0%和11.0%,意味着港口、电网等“硬核支撑”持续强化,让工厂车间的“智能基因”更加深厚。
民生温度计:从“保基本”到“高品质”的幸福升级
经济发展的温度,最终要靠民生数据来丈量。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7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而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4%,跑赢城镇1.8个百分点,这个“城乡增速差”背后,是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蔬菜产量增长4.1%、食用菌产量增长4.7%、水产品总产量增长4.6%,田野里的“丰收单”正在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民生保障的“靶向发力”更见初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1.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0.9%,教育支出增长6.9%,这些与群众“呼吸、看病、上学”相关的投入,是最实在的“幸福投资”。全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03.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6%,则让“养老更省心”“环境更舒心”从期待变成现实。
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的新膳海洋食品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清洗黄金鲍(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全省全社会发电量1725.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全省货运量91680.06万吨,同比增长3.2%,要素保障的“稳”支撑了生产的“进”;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增长,让“福建产”“福建造”持续对接全球市场,这种“发展促民生、民生稳发展”的闭环,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高技术制造业的“加速跑”到农村居民收入的“快增长”,从消费升级的“新潮流”到民生保障的“暖色调”,2025年上半年的福建经济,展现的是“量质齐升”的韧性,更是“人民至上”的底色。随着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正以“敢为争先”的姿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答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