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7月29日消息(记者汪晓青)晨曦初绽,温柔的光洒落在青海湖如镜的湖面上,粼粼波光闪烁着梦幻的色彩。多杰措毛背着相机与望远镜,步伐轻快地开启了一天的巡护。
一线守护,筑就生态屏障
27岁的多杰措毛是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共和分局泉湾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大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扎根一线的生态管护员。
“我小的时候,青海湖周边没有这么多野生动物,如今可以监测到很多动物的身影,这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多杰措毛说。
青海湖鱼鸟共生(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脚步行走在青海湖畔,双手托举着望远镜和相机,仔细拍摄记录野生动物的踪迹,“我要守住与这片湖海的羁绊,用一生守护绿水青山!”多杰措毛说。
像多杰措毛一样,守护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依托“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跨越三州四县设立的12个生态保护站,宛如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搭建起生态守护的坚实壁垒。
湟鱼洄游引奇观,生态向好促旅游
每年6月至8月,青海湖湟鱼开启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旅程,它们沿着青海湖的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前往产卵繁殖地。与此同时,青海湖的候鸟也迎来繁殖高峰,以鱼为食的鸟类紧随洄游的鱼群,守候在河道附近,一场“鱼鸟大战”的生态奇景就此上演。
夏日的青海湖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每年这个时节,在刚察县湟鱼家园、泉吉河湟鱼洄游观测点、布哈河观鱼观鸟点等地,都能欣赏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美奇观。”据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德毛措介绍,近年来,借力湟鱼洄游的生态景观,当地旅游行业数据实现接连攀升。
“去年的游客总量较前年增加了30%,今年1月至5月底,7个湟鱼观测点和景区接待游客7万人,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2万人。连续举办17年的青海湖观鱼季,吸引游客同比增长83%。”德毛措给出了这样一组亮眼数据。
青海湖湟鱼跨越通道,逆流而上(央广网发 鲍娜好 摄)
在青海湖湟鱼的保护工作中,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扮演着重要角色。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高级工程师东曲告诉记者,为确保湟鱼正常洄游产卵,维持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刚察县拆除全境拦河大坝,科学设置“过鱼通道”,在县域内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上修建过鱼通道7座,建成集灌溉、防洪、景观、生态通道为一体的水生态文明工程,确保湟鱼洄游的“生命通道”更加通畅。
截至2024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达12.75万吨,相较于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了49倍。
生态研学成新宠,牧民共享发展红利
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研学成为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认识和了解青海的重要方式。
据青海湖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李峰业介绍,利用青海湖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研学课程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去青海湖观鸟看鱼,体验生态课程,成为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的旅游路线。
“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景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现在正值暑假,我们开发了很多有趣、有意义的生态研学课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欣赏到青海湖的美景,也关注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李峰业说。
生态资源禀赋,让旅游的形式个性化,文旅市场多样化,也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位于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网红打卡点“青海湖断崖”就在此处,这里也被称为“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曾经用于运输的马匹,如今成了草原骑行项目的主角,载着游客感受风的自由;牧民们日常饮用的酥油茶、食用的糌粑,以其独特风味收获了游客的好奇与点赞;藏族传统服饰的斑斓、编制技艺的精巧,被赋予新的价值,化作受青睐的文旅商品。
细雨朦胧,游客在圣泉湾生态体验区赏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毕业返乡的青年在这里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有人敏锐捕捉文旅行业的机遇,勇敢踏上创业之路;有人成为景区的售票员,用微笑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有人化身观光车司机,载着游客驶向湖光山色深处……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让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们,真切触摸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让这片土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着新的生机。
青海湖的水更清了,鱼更多了,鸟儿更欢了,游客也接踵而至。从助力一条鱼,守护一片湖,到捧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这里的每一滴湖水都在诉说:绿水青山从来不是沉默的风景,而是会呼吸、能生长的金山银山。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