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7月24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从“地下穿山甲”盾构机,到大中型农机,再到舰船材料与工艺研究——毫厘定乾坤的匠心,正是大国重器昂首世界的底气。
而这条贯穿地下、陆地、海洋的工匠培养链,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河南“人才密码”?
近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深入河南省3个制造业生产车间,实地感悟大国重器背后的技能人才力量。
四千吨“钢铁巨龙”背后的“铁裁缝”
在中铁装备集团盾构机生产车间,一台直径达11米、总重约4000多吨,由2万多个零部件构成的盾构机已组装完毕,经调试后即将出海,用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隧道的施工。
即将出口澳大利亚的盾构机(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虽然盾构机看起来比较重、比较大,但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设备。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党委副书记牛雪顶表示,产业工人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产品的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就需要一批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品质。”从普通焊工学徒到授课带徒的大国工匠王安永,在一次次挑战中磨炼高超技艺,并推动智能焊接在企业盾构机关键部件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带领团队实现焊接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效率提升约20%。
“王安永是众多技术工人的一员,产业工人的技能培养需坚持长期主义。”牛雪顶表示,企业持续完善“培养-考核-晋升-激励”机制,发挥“导师带徒”传帮带作用,并创新以赛促学模式,常态化举办员工职业技能竞赛,激励保障广大员工在盾构机制造事业中强本领、建新功。
如今,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生产的盾构机,应用于铁路公路隧道、水利工程等多种应用场景,已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9年国际产销量第一。
农机匠人用质量信仰丈量中国制造精度
走进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大拖公司的拖拉机生产线, 崭新的红色车身骨架在传送带上稳稳流转,中国制造的“铁牛”正源源不断,奔向沃土。
中国一拖大拖公司总装生产线(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我还是希望大家都有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中国一拖大拖公司员工张景梅用约20年时间,诠释了她心中对于产品零部件的测量标准。
为了做到“质量零误差”,张景梅给自己定了“三不放过”原则:看不懂的尺寸不放过,测不准的公差不放过,说不清的测量原理不放过。
从翻得卷了边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到制定《检验夹具测量方法标准化》、精心编制151份检验夹具作业指导书,她将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即使新接手的鉴定人员,也能按照她的方法快速有效地完成鉴定工作,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如今,张景梅不仅是车间技术骨干,更是新入职员工的导师。在她的指导下,多名徒弟在各类技术比武中获奖。
“我们现在拥有一批业内领先、技术高超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该企业的人力部负责人苏海龙表示,通过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一线在岗技能人员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 77%,其中高级工及以上占比60%,技师及以上占比17%。大中型拖拉机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首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焊”为笔,“焊”卫船舶脊梁
炎炎夏季,位于洛阳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二五所)生产车间,身着厚厚防护服的贺智涛汗流浃背,“我常说自己是 ‘技校生起步’,刚上班时哪敢想能成‘全国技术能手’。”
贺智涛表示,通过不断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从一开始仅能够掌握3至4种焊接材料,到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几乎涉及船体结构钢焊接领域的所有材料的数十种焊接方法、几十种船舶焊材的焊接操作工艺,焊接操作技能不断提升。
贺智涛正在进行日常的焊接工作(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贺智涛也一步步从中级工上升到技师、高级技师,同时也获聘为七二五所技能专家。“在有效机制的激励下,大家的干劲都很足,解决了一系列项目中的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了进口替代。”贺智涛说道。
“技能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坚实根基。”七二五所党委书记李卡介绍,所内4700多名员工中,技能人才有2200余人。依托这支高素质技能队伍,七二五所已成功开辟出特种装备、钛合金材料、橡塑复合材料、防腐与水处理等多个高新产业,持续拓展新的增长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魏连升表示,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967万人、高技能人才685万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个奋勇争先的追光者,一件件生动鲜活的奋斗故事,他们引领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凝聚了‘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磅礴力量。”
王安永带领团队实现焊接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托举“地下巨龙”远销全球;张景梅用27年坚守诠释“三不放过”的检测信仰;贺智涛从技校生蜕变为掌握数十种焊接技术的“百事通”……他们以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共同书写了“大国重器”背后的河南人才答卷,共同诠释了同一个命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技能人才体系的竞争。
当国产的盾构机漂洋过海,当“东方红”拖拉机在黑土地轰鸣——这些“大国重器”的钢筋铁骨之下,是河南技能人才以毫厘定乾坤的匠心,也正是河南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最硬的底气。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