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银川7月18日消息(记者李畅 齐平 见习记者吴佳仪)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内,各展位前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销售商络绎不绝地咨询洽谈,争相了解宁夏冷凉蔬菜的品质特点和供应细节。展台前样品陈列琳琅满目,整个展厅洋溢着商贸合作的蓬勃活力。第十届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巨头与本地种植户齐聚一堂,宁夏冷凉蔬菜这张“绿色名片”再次擦亮,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十年砥砺:从田间探索到市场引领的淬炼之路
“宁夏冷凉蔬菜的发展,离不开销售商合作伙伴的并肩同行。”宁夏冷凉蔬菜产业联合会会长李后学感慨万千。三十载躬耕田间,他亲历了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蜕变历程。从最初带着产品忐忑“走出去”,挨家挨户叩开一线城市批发市场的大门,到如今自信地将蔬菜销售商伙伴“请进来”,实地感受宁夏独特的气候魅力与产品品质——这条双向奔赴的产销对接之路步履铿锵。
十年磨一剑。活动搭建的桥梁,成就了今日宁夏冷凉蔬菜产业的丰硕图景:昔日零星种植,如今已发展为规模达数十万亩的优势产业带;曾经因物流掣肘而“找不到车”的困境,被如今日均数百台冷链专车的繁忙运输所取代。正如李后学所言,这一切离不开政府“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坚定支撑与精准导航。
自然馈赠:冷凉气候锻造“宁字号”金字招牌
宁夏冷凉蔬菜究竟有何魅力赢得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的青睐?答案深藏于大自然的天成优势之中。
“光照充足则光合作用强,万物生长靠太阳;温差显著利于养分转化积累——这正是宁夏瓜果蔬菜口感出众的密码。”李后学剖析道。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赋予了宁夏冷凉蔬菜不可复制的风味标签:充足的光合作用与高达十余度的昼夜温差,促进糖分完美转化,酝酿出菜品的鲜甜本味;年降雨量仅200毫米左右的干燥气候,极大抑制了病虫害滋生;加之冬季休耕传统,土地得以自然净化,孕育出生态纯净的优质农产品。
“宁夏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反而成就了其生态净土。”一位与会专家点明关键。少污染、原生态的生长环境,铸就了“宁字号”蔬菜强大的市场感召力——从长三角到粤港澳,甚至在香港的街头摊档,“宁夏产区”的标识已成为品质的象征与消费者的安心之选。
市场共鸣:“宁夏青”风行都市,品牌溢价显成效
市场的反响是最有力的背书。在上海蔬菜集团总裁孙燕敏眼中,“宁夏小青仔”(小油菜)已从2018年初入申城的新面孔蜕变成为上海市民夏日的餐桌必备。因其甜糯清爽的独特口感,迅速累积了深厚的消费口碑。
“目前仅通过我们集团批发市场日均流通的宁夏冷凉蔬菜就超2000吨,稳稳占据市民‘菜篮子’的重要一席。”孙燕敏分享的数据令人振奋。宁夏菜心、芹菜、西蓝花等更多品类亦后来居上,逐渐构筑起丰富多元的夏日供给矩阵。更可贵的是,“宁字号”品牌经过数年精心孵化,已从初级农产品跃升为拥有标准化品质与定价权的区域公用品牌。
南国的深圳市场同样掀起“宁夏风潮”。深圳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赣峰表示,宁夏菜心、小番茄、压砂瓜等品种凭借出色品质,成为粤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餐桌宠儿。“深圳蔬菜协会近200家会员单位均在宁夏有采购布局,不少会员更直接投资建设万亩级种植基地,形成稳定供应链。”赖赣峰透露。春沐源公司亦计划在银川、灵武等地拓展智能温室项目,将宁夏的优质果蔬推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未来可期:科技与融合助推产业再升级
在产销两端深度融合的当下,宁夏冷凉蔬菜产业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与升级潜力。青海参会代表提出的疑问耐人寻味:“同属冷凉区域,为何宁夏冷凉蔬菜产业独树一帜?”深层答案在于政府主导下产业链条的精心锻造与协同发力。
宁夏通过展会平台、推介活动精准招商引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山东中农格瑞集团董事长助理王栋就对落户宁夏建设生产基地表现出浓厚兴趣:“这里设施农业的环境与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一亩园(河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娜亦专程前来考察番茄基地,寻求深度合作可能。
从田间到舌尖,宁夏冷凉蔬菜的故事远未结束。随着智能化温室落地、冷链物流体系日益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宁夏正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正如李后学展望:“我们要将‘宁夏名片’打造成精致招牌,让优质蔬菜跨越山河,滋润更多百姓餐桌。”
当冷凉优势转化为产业热潮,当塞上风味赢得四海口碑,宁夏冷凉蔬菜产业已悄然编织出一条联结土地与未来的绿色纽带。“坚持绿色发展,做好特色农业”,宁夏冷凉蔬菜产业的十年蝶变,印证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生之路。这一方水土孕育的“宁字号”传奇,正带着土地的质朴与科技的锋芒,继续书写中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