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20日消息(记者褚夫晴)近日,天津滨海机场迎来了115位特殊的“归人”——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队伍中,天津市河东区文旅局援派干部刘健军的肤色比六年前更加黝黑,刚刚结束六年援藏工作的他,被家人打趣说“头发少了,更显老了”,可只有刘健军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游客在卡若区嘎玛沟景区游玩(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海河到高原的跨越
“初到西藏时,走路就像‘踩棉花’,天天流鼻血,吸氧了半个月才慢慢适应。”回忆2019年7月,刚踏上雪域高原时的情景,刘健军仍记忆犹新。而与卡若区的结缘,则是在他二度援藏之时。海拔3200米的昌都市卡若区,空气中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二,但这位来自天津的干部硬是走遍了辖区18个乡镇、169个村居。
在埃西乡调研时,刘健军发现冬季供水系统年久失修,当地人吃水、用水都是难题,更别提能洗上热水澡。于是,他积极对接协调水利专项资金实施改造,惠及三个村近5000余名当地群众。“当看到藏族老阿妈拧开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时,那种喜悦胜过任何奖励。”刘健军说道。
此外,就业和医疗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民生领域。六年间,刘健军牵头完善农牧民转移就业机制,超额完成了就业与增收目标;创新“小组团式”就业模式,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与专场招聘,协助输送当地高校毕业生赴天津、四川等地就业创业,区外就业率持续提升。同时,他牵头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全区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完成藏医康养中心建设,让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得到当地群众充分认可。
让“卓卓康巴”走向世界
作为文旅干部,刘健军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他主导编制的《卡若区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创新提出“旅游+”融合模式,建设“卓卓康巴缘来卡若”等旅游特色品牌。嘎玛沟风景区的开发便是典型案例——通过保留原始藏寨风貌,引入生态旅游理念,如今已成为317川藏线上的“网红打卡地”。
川藏线上的“党建+文旅”星级服务站(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最自豪的是打造了‘党建+文旅’星级服务站。”刘健军介绍说,沿川藏线建立的5个服务站,既是党员活动阵地,又是游客服务中心,更是土特产展销点。这种创新模式带动沿线8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余元。
为了扩大影响力,他推动拍摄《缘来卡若》宣传片,带队赴京津川滇等地开展旅游推介,吸引千余名游客组团光临,带动嘎玛沟有了“小九寨”的美誉。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共接待游客95.71万人次,同比增长73.48%;实现接待收入64405.49万元,同比增长70.38%。
刘健军(图中)带领同事前往北京推介卡若区文旅资源
4500米海拔上的“流动司法所”
冬虫夏草是藏族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但采挖季的矛盾调解一直是难题。每年5月,刘健军都会驻守海拔4500米以上的采挖点。“群众在哪,我们就要护航到哪!”刘建军说,每到虫草采收季节,雪域高原上的帐篷房亦是风景。
刘健军(图左二)到埃西乡调解矛盾纠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高原之上的流动风景不止这一处,针对藏区普法难题,刘建军创新推出“流动司法所”模式。公务摩托车后插着的法宣旗帜在高原风中猎猎作响,调解员穿梭于牧区草场面对面为群众解疑释纷。在他的创新下,六年来,累计开展普法宣讲百余场,调解纠纷五百起……
临行前,当地干部群众送给了刘健军一份“厚礼”——纪念册,装满了他的青春与记忆:2019年破旧的村道与2025年崭新的旅游公路,昔日闲置的藏式民居与如今红火的民宿集群……“六年时光,见证了第二故乡的蜕变,也收获了最宝贵的人生历练。”刘健军说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刘健军翻看纪念册(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
三十年来,风雨兼程,数万人前赴后继。今年截至目前,天津市协作支援工作重点任务指标超进度完成。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干部选派、劳务协作等主要指标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0%以上,在助力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方面取得新成效。
如今,回到天津的刘健军还在惦记着为当地400多名未就业大学生对接工作的事情,“企业找好了,工作培训经费40万已经争取到了,就是岗位还在对接中……”
窗外,海河波光粼粼;桌上,纪念册静静珍藏。随着新一批对口支援干部的到岗就位,天津与各受援地区的情谊将历久弥新。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