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昌江7月17日消息(记者付美斌 实习记者田婧怡)“昌江有啥好吃的?”“一定要品尝昌江的乌烈乳羊。”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这句对话道出了当地一张特色美食名片的分量。乌烈乳羊,这一产自昌江县乌烈镇峨沟、峨港等地的地方特色羊种,正凭借独特的风味魅力,从乡间的“土宝贝”逐渐蜕变为响当当的“金名片”。
乌烈镇气候温和,药草资源丰富,为乳羊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乳羊以天然草场喂养,形成了独特的肉质,鲜嫩无膻,口感绝佳。当地对乌烈乳羊的烹饪有着深厚的传统,最初以白切为主,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形成包含白切、干煸、香煎等80余种菜式的丰富餐饮体系,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从“散养传统”到“产业考题”
晨光中,一只体格健壮的领头羊带领近百只羊群往山里走去,羊蹄踏过土地,扬起细碎的尘土。这看似日常的景象背后,一场关于“一只羊”的产业链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随着乌烈黑山羊全产业链育种场(二期)项目即将竣工,乌烈羊正从分散的羊舍饲养迈向标准化产业链生产,逐步破解优质农产品“产量小、走不远”的困境。
栏舍中的乌烈羊(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喝海风露水,吃山间百草,肉质嫩得能透光,一点膻味都没有。”乌烈镇某食店经营者林女士每天迎来送往,对乌烈羊的独特品质深有体会,“来店里的食客,十个有八个都会点乌烈乳羊,尤其是白切的,最能体现原汁原味,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慕名而来。”
乌烈镇毗邻海岸,空气中的天然盐碱度恰好契合羊群“喜盐”的习性;全年超2400小时的日照,让羊群有充足时间饱食百草、饮露而生,造就了乌烈羊的独特品质。
然而,这份“独特”曾长期“困在深闺”。
当地养羊传统可追溯至百年前,却始终未能摆脱“小散弱”的格局。全县去年出栏2.4万只乌烈羊,分散在400多户农户手中,平均每户饲养不足60只;屠宰环节依赖临时队伍,加工环节几乎空白,即便在春节旺季出现“一羊难求”的情况,乌烈羊也难以走出昌江。
一边是市场的旺盛需求,一边是优质羊“走不出去”,乌烈羊的产业链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突围的一道典型“考题”。
破局之策:三方合力织密产业链网
“破解难题,得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握在一起。”这一发展理念,点出了乌烈羊产业破局的关键——政府搭台、农户唱戏、市场引路的三方合力。
乌烈镇乌烈村养殖羊栏舍项目即将交付使用(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在乌烈镇的一处规模化羊舍,“小羊楼”的设计颇具匠心:羊群住在二楼,避免潮湿环境的侵扰,一楼则用来承接粪污,2.2米的层高有助于消散羊粪产生的氨气。这类羊舍在建设时获得了政府补贴支持,如今已成为当地规模化养殖的范本。
产业链源头的攻坚更具突破性。即将竣工的乌烈镇乌烈村养殖羊栏舍项目,总用地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包括八栋羊舍,一栋种母羊舍(含产房),一栋公羊舍及配种站,一栋静养隔离羊舍,一栋隔离羊舍,以及兽医室、饲养技术培训室和无害化处理间、卫生通道等配套设施。
项目施工方陈长华介绍:“目前项目基本完工,即将交付使用。这里将实现‘一只羊从出生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障。”
乌烈黑山羊全产业链育种场(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不远处的昌江乌烈黑山羊全产业链育种场,栏舍里有近两百只羊。场长符高波介绍,在隔离羊舍还有144只等待进场。“我们计划到今年底,引进种羊的数量要达到1000只,开展扩繁技术研究,为每只羊建立‘健康档案’,大幅提升羊群健康水平和羊肉品质,降低养殖风险。”
技术赋能让农户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通过县畜牧部门组织的培训,养殖户们从“靠运气养羊”转变为科学管理,羔羊存活率从过去的不足60%提升至85%以上。
从“困在乌烈”到“香飘岛内外”
曾几何时,乌烈羊的“困局”显而易见:养殖分散导致出栏时间不统一,一些“羊中介”上门收购后转售至其他区域,赚取差价,这种原始、粗犷的采购销售模式,让乌烈羊品牌面临不确定性。
海口的羊肉爱好者王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餐厅花168元点了一盘乌烈羊,仅吃一口就发现“货不对板”。屠宰、加工环节的缺失,使得优质的乌烈羊大多在本地“内部消化”,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乌烈镇乌烈村养殖羊项目栏舍区(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如今,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已着手打造“昌廪食”公用品牌,乌烈羊作为5个主导产业之一,正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溯源体系。
乌烈镇利然食店经营者林女士感受明显:“现在来店里的外地食客越来越多,他们都说在网上看到了乌烈羊的介绍,专门过来尝尝。相信随着产业链完善,会有更多人吃到正宗风味的乌烈羊。”
符高波也算了一笔账:“等育种场投用,我们能提供统一的优质种羊,再配套肉联厂项目,屠宰、分割、冷链一步到位,正宗乌烈羊4小时就能端上海口餐桌。规模化养殖后,每只羊的收益预计能提高20%,还能带动周边的农户增收。”
养殖户检查羊群回栏情况(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夕阳西下,羊群在“小羊楼”前休憩。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正成为海南农产品产业链升级的“主角”。从一只羊的生长轨迹中,能看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政府的政策红利、农户的勤劳智慧与市场的旺盛需求形成合力,即便只是深山里的“一只羊”,也能走出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黄金产业链”,让“土宝贝”真正变身“金名片”,香飘岛内外。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