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7月16日消息(记者张子剑)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山多路陡、弯多坡长、桥多隧长等道路基础条件;全省驾驶人突破1580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超1400万辆,公路里程逾12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占比近90%。数字的背后,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近年来,福建公安交警部门以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为牵引,持续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交管治理模式向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转型,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保障八闽大地路畅行安,守护千万人的朝出暮归。
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民警在三坊七巷指挥交通(央广网发 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供图)
巧治:微改造畅通微循环
从高处俯瞰,在福州东街口的十字路口,横卧着一盘大型“飞行棋”——四条斑马线勾勒出方正的“棋盘”,其四个角分别为四处“二次待行区”,“棋盘”内还有“二次过街区”“右转礼让”等提示语以及各种引导箭头。
作为福州市区中心的重要商圈,东街口人流车流量大。曾经,如何减少拥堵、提升通行效率,是摆在福州公安交警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2023年6月,福州市公安局结合中心城区路网实际情况和市民通行需要,不断创新路口改造方式方法,推动交警支队于东街口率先试点路口“飞行棋(骑)”通行模式。
“我们从通道设置、红灯等待、车辆让行等细节入手,设计出‘三道、两区、一提示’为核心的路口通行体系。”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大队长潘光辉介绍,通过配套调整交通标线、标志和信号灯,让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实现了“分区等待不外溢、绿灯通行不交织、调头通行更高效、右转礼让更安全”的治理目标。
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民警在东街口指挥交通(央广网发 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供图)
目前,鼓楼区已有39个路口推行了该模式,这些路口的人车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拥堵指数自2023年以来连续保持大幅下降趋势,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群众称赞。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而医院周边道路更是关乎患者安危的“生命通道”。鼓楼区分布着19家二级以上医院,其中多家大型医院紧邻城市主干道,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问题一度困扰着来往的患者及家属。
“以前早晚高峰时,出租车在五四路上临时停靠不仅加剧机动车道拥堵,患者下车时还可能面临隐患。”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基建科科长陈旭亮回忆道。
为打通这一堵点,鼓楼交警大队与院方深度协作,创新推出“警医共担社会责任”模式,共同推动改造方案:在门诊楼前增设“落客通道”,实行出入口分离设置,优化院内绕行路线,并划定出租车专用候客区域。
经改造后,省第二人民医院不仅开通了上下客绿色通道,还将连接东西门的内部道路向社会开放,车辆可经院内道路从五四路北往西南方向直达华屏路,直接缓解了五四路—华林路交叉路口的交通压力。这一成功经验随后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省立医院等推广,一系列“微改造”如同精准施策的“特效药”,让多家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得到显著缓解。
智治:科技赋能守护升级
随着天色渐暗,位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附近的埭辽路上,双向三车道中的智能护栏缓缓平移,仅用时40秒便将北向南调整为2车道、南向北1车道,确保企业班车及其他车辆快速驶离厂区。“下班高峰多了一个车道可以走,道路畅通多了。”市民张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短短百余米的埭辽路上,有着众多的民航生产单位。在未安装护栏前,受车道限制,上下班高峰期间容易出现逆行、违停等乱象。为保障道路畅通,2024年12月,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该路段重新规划调整,设置了智能潮汐车道。这也是厦门首条投入使用的智能潮汐车道。
龙岩市长汀县公安局民警在太平桥路段加强路面交通疏导,保障主要路段交通运行平稳、有序(央广网发 兰慧英 摄)
“智能护栏依靠太阳能供电,可在电子遥控下根据交通流量需求进行移动,改变车流行驶方向的车道。”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同志介绍,在工作日下班高峰时段,潮汐车道护栏会将离企、离厂方向车道调整为2车道,另一方向车道调整为1车道,其他时间则反之。自智能化潮汐车道投用以来,该路段通行效率提升了30%。
一条路,也是观察智慧交管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随着厦门市道路交通“人车路”要素迎来新一轮大增长,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全面启动科技兴警行动计划,大力深耕交通警务“智能化、数字化、专业化”建设,推动“八智”(智理、智空、智飞、智图、智眼、智行、智隧、智处)科技品牌培塑,建成交通拥堵管控平台、空地一体化平台等智能化项目,赋能区域公安交管工作提档升级。
大数据模型“热力图系统”实时生成事故高发路段的精准画像和事故预警分析报告,公安交警可据此进行交通安全整治提升;交通信号灯实现联网联控,向智能感知、自动调控发展,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实施综合计算、择优配时的智能红绿灯逐步取代传统固定的秒数计时,让高峰期路口更加顺畅……鹭岛车水马龙的背后,既有公安交警的默默守护,也有交通科技设施的持续赋能。
平潭综合实验区公安局民警引导车辆有序停放,保障道路畅(央广网发 曹扬扬 摄)
近年来,福建公安交警部门加快推进“智慧公安”提升工程,全面推动新技术及大数据建设应用,试点通过智能视频监测、高空视频、无人机等设备,组成异常事件智能预警处置机制,发现并成功处置1176起。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交管”服务,依托“交管12123”APP、警邮平台、社会化服务系统,全量推动公安交管便民利企措施入驻线上平台,大力推进网络办、掌上办。
共治:多方协同护平安
清晨六点半,三明市明溪县沙溪乡,薄雾如同轻纱萦绕在宁静的乡村上空。村民老张驾驶着满载货物的小货车,缓缓驶入水头桥弯坡路段。曾几何时,这段急弯陡坡是他心中的一道坎,每逢车辆交会,他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慎就会酿成事故。
但如今,这一切都已改变。一条条纵向减速标线清晰指引着车辆平稳前行;会车预警系统时刻监测着道路状况,确保行车安全。老张转动方向盘时,倍感从容与安心:“这路啊,现在走得踏实!”
原来,今年6月,明溪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联合多部门综合治理,通过增设完善柔性分道柱、纵向减速标线、线形诱导标志、太阳能爆闪灯、会车预警系统等防护设施,让曾经事故频发的路段有了更多安全保障。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点多、量大、面广。为了实现长效守护,三明市公安局建立了交警与派出所“所队联勤”机制,让交警专业力量与派出所属地管理深度咬合;同时联合多部门对农村道路进行“望闻问切”,精准“把脉开方”,通过整改安全隐患、增设交通设施、严抓秩序整治等举措,针对性改善交通状况。一条条乡间小道,被改造成通往平安的坦途,汇聚成全市交通安全的新图景——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0.9%。
漳州市公安局民警在路面执勤时为路过儿童戴好安全帽(央广网发 漳州市公安局供图)
交通安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少不了相关部门协同共治。
近年来,福建公安积极联动相关职能部门,不断推动数据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共用,切实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推进货车安全专项治理,推动货车防疲劳驾驶交通智能系统、货车“右转盲区”安全提示辅助设备陆续成为货车司机的“安全必备”;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和保险企业,在全省90个县(市、区)推广建立事故线上快处快赔工作机制,建设交警、保险、事故当事人信息共享平台,简化事故认定、定损理赔线上办理流程,提升事故处理效能;联合教育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商、护学岗等机制,“一校一策”推进校园周边安全及交通护学行动,变“交警管”为“大家管”,共同破解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治理难题……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福州交警联合开通就医绿色就诊通道的举措成效(央广网记者 张子剑 摄)
2025年1月1日至6月10日,福建省共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6%、12.9%、3.8%。如今,这一良好态势仍在持续,福建公安交警部门接续发力,不断巩固和提升交通治理成果,为群众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