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博乐4月12日消息(记者胡苗苗)近日,记者走进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博乐市青得里镇夏布尔塔村特润文化产业园内看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蒙古包,有的加工蒙古包龙骨,有的剪裁缝制毛毡花,还有的正根据画作在描红……现场一幅热火朝天、忙碌的景象。

白钢嘎木仁给员工指导制作蒙古包装饰品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制图)

据悉,特润文化产业园负责人白钢嘎木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从小受美术文化的熏陶,一直致力于美术创作,也痴迷于蒙古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他逐渐掌握了精湛的蒙古包元素创作和蒙古包制作技艺。

白钢嘎木仁在内蒙古已经办厂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内蒙古来到了博州,不仅设计出以“一轴、两园”为总体布局,融旅游观光、特色餐饮、文艺展演于一体的孛罗大营,同时感受到了博州人民的热情与博州的民俗风情,让他深切体会到了“来到博乐不想走”。

白钢嘎木仁正在给客户介绍蒙古包 (央广网发 楠登 摄)

2018年与博州的初遇让他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4年后,经过考察,他发现随着新疆旅游业发展,博州对蒙古包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加。而当地因缺乏技术,几乎没有现代蒙古包加工厂,一直从内蒙古订购。这不仅导致成本高昂,还限制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白钢嘎木仁正在监督蒙古包配件质量 (央广网发 于苏甫·艾尼 摄)

白钢嘎木仁毅然决定要在博州建立自己的“梦工厂”,打造本地的蒙古包制作厂房,将自己毕生所学的技艺传授给当地各族人民。2023年底,他与合伙人共同投资600万元在博乐市建厂,购置了制作设备,成立了公司,并聘请了一批当地人才参与制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他的厂房已经扩建至8000余平方米,主要生产新型蒙古包供应当地及周边市场,不仅搅活了博州蒙古包产业的“一池春水”,也填补了博乐发展制造业的空白,增添了民俗文化的气息,特润文化产业园也成为北疆地区蒙古包制作的重要基地。

白钢嘎木仁正在设计蒙古包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制图)

巴特铁木尔是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的牧民。闲暇时,他会自己创作一些根雕作品,但空有一身的本领和创意,无地施展。今年年初,经过朋友推荐来到了特润文化产业园,白钢嘎木仁一眼就相中了他,给他开出高额工资,让他设计和创作雕塑作品。“很庆幸来到这里,工资比以前高很多不说,还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巴特铁木尔说。

白钢嘎木仁的到来,不仅为博州带来了先进的蒙古包制作技术,更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他的厂房吸引了众多当地人才加入,他们在这里学习技艺、施展才华,短短3个月时间就帮助3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当地政府部门计划开办技能培训班,继续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村民增收致富增“底气“添”智慧”,有形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了保证蒙古包的质量,公司在招工后没有马上投入生产,而是对新招的当地村民做统一培训。从看图纸到拼装,从剪毡花到缝制,从刻模到装潢,白钢嘎木仁要求工人们对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

白钢嘎木仁正在员工讨论雕塑马构造 (央广网发 于苏甫·艾尼 摄)

在蒙古包制作过程中,白钢嘎木仁始终坚持手绘设计,再借助电脑进行精确制作。他注重每一个细节,从选材到工艺都力求完美。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韵味,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过去蒙古包多用木桩当立柱、用柳条编支架。而现代蒙古包已经使用上了钢化材料,不仅环保且更加结实耐用。”白钢嘎木仁介绍,与传统的蒙古包用毛毡包裹不同,新型蒙古包里层是各种花色的毛毡层,中间是保温层,外层是防水防晒的新型材料。此外,新型蒙古包内地板上还铺设了电采暖设施。

白钢嘎木仁与蒙古包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制图)

春节后,企业订单纷沓而来。仅一个月时间,他就接到了200个订单,客户主要来自博州、伊犁州、巴州的各大景区和合作社。这让白钢嘎木仁与投资伙伴决定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他说:“我相信在新疆这片沃土上,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白钢嘎木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他不仅在技艺上不断追求卓越,更在文化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文化传承事业,帮助各族群众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辑:丁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