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摸书斋主”的摸书情缘

2017-04-10 10:43:00来源:天津日报

  寒舍摸书斋的名号,源于二十多年前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随笔集《摸书》,作者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正全身心投入于英语教学之中,对“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必须忘掉自己的母语”深信不疑。至于中文书嘛,只能偷偷摸摸地私下里翻翻,甚至将其包上书皮再塞入外文书堆里,唯恐他人说我“不务正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小书店里,邂逅了那本对我影响至今的《摸书》。翻到这本书时,瞬间眼前一亮,金灿灿的封面、冯骥才先生潇洒的签名、丁聪先生惟妙惟肖的漫画头像映入眼帘,让我爱不释手。但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的话题:从文学到艺术、从诗歌到绘画、从创作到翻译、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世界,特别是其中《美国人》《再说美国人》《又说美国人》《还说美国人》等关于美国的系列话题,使当时正痴迷于英美文化的我怎肯错过。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当时价格不菲的随笔集,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

  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书,本想先重点看看其中的涉外话题,可始料未及的是却根本放不下,几乎页页可读,字字珠玑。于是,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推掉了其他所有的事情,几乎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的全部内容,并深深地感到,“书虽然不可以当饭吃”,但有好书可读却完全可以少吃几顿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深深地征服了我,改变了许多我原来的偏见,使我耳目一新、顿开茅塞。其中朴实流畅的文字、中西文化的贯通、传统文化的情结和忧国忧民的意识,特别是冯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化良知和国际化视野,是一般的中文专家和外语学者望尘莫及的,这一切使我经历了一次从头到脚、由里到外的精神洗礼。

  曾几何时,我们几乎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初衷,不断地被“洋化”“奴化”“异化”,舍吾灵龟、观其朵颐而不知凶。而这本书告诉我一个最为震撼的事实,真正的学者一定是打通古、今、中、外这“任督四脉”的通才。冯骥才先生运用文火熬粥一般的手法将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并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倘若只是“知外不知中”“知今不知古”,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营养不良的偏食者和彻头彻尾的洋买办。要知道,一个人的母语水平一定是他外语水平的上限。一个不了解自己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怎能奢谈掌握外语和外国文化呢?自此,我明确了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立志做一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跨文化学者,读中文书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其中一篇题为《摸书》的文章使我感同身受。“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这话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这对于现在“手机控”的一代可能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但对于嗜书如命的我来说,书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温度、有气息的良师益友。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摸一摸,足矣。从那时起,淘书、读书、写书、摸书,几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毫不犹豫地将我的书房命名为“摸书斋”。

  二十年后,我阴错阳差地来到了天津工作,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冯骥才先生。冯先生听了我的故事后,欣然挥毫,为我题签了“摸书斋主”几个神气十足的大字。寒舍虽不够其雅,然而对“摸书斋”的名号却特惜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前进的脚步。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美国人,冯骥才,摸书,情缘,摸书斋

“摸书斋主”的摸书情缘

寒舍摸书斋的名号,源于二十多年前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随笔集《摸书》,作者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寒舍虽不够其雅,然而对“摸书斋”的名号却特惜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