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1月8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陆显翊)踏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8号楼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精密仪器嗡鸣运作,数据分析曲线在屏幕上变化。工程师们正操控尖端科学设备破解企业技术瓶颈——这一幕,正是西安市以校地融合激活“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的生动缩影。

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内,工作人员忙碌于各项实验相关工作(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陆显翊 摄)
“101台(套)尖端仪器‘共享’,让沉睡的设备‘醒’过来,向省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副主任李莹话语质朴。这些设备年均运行机时超2000小时,年均测样量超过10万件,惠及近200家校外单位。原本“束之高阁”的高校精尖设备,在共享机制推动下成为普惠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在西安冷电康科技,42岁的创始人许德晖带领团队精研的冷等离子体技术正在默默守护健康。十年磨一剑,凭借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种子”,企业在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设备研发及医学应用中探索出成果。同时,在秦创原“投早投小”的政策支持下,克服了早期面临前景不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如今已将冷等离子体应用于空气消杀仪、消毒等装置中,“让实验室的微光,真正照亮病痛的角落”。

工作人员为一架即将交付的工业巡检无人机装上桨叶(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小小飞行器,蕴藏着撬动行业变革的大能量。在秦创原·科创大厦,天枢航空的无人机生产线忙碌不息。该企业行政总监高海平拿起一架结构精巧的无人机,手指轻点可折叠的机翼:“核心技术突破,靠的是背后的‘智慧大脑’。”他所指的“智慧大脑”,是一支由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高精尖人才构成的团队。展厅里阵列的无人机正将“智慧大脑”与“强韧躯壳”融为一体,投入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等场景。
从自主研发的气动智能分析与设计软件大幅提升飞行效率,到打造的飞行数字孪生平台与智能控制软件填补低空智能决策空白,“数据+知识”的融合范式,在工业软件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则致力于为制造业装上“工业质检之眼”。“过去高端制造检测靠人工肉眼凭经验,如今‘机器’代替人检测,效率提高40倍!”企业财务总监段嘉奇指向屏幕:车间三维显示、焊缝数据均被人工智能“火眼金睛”捕捉识别,为航天、能源等高端制造提供着“体检报告”。
创新并非孤岛上的求索,更需要阳光、雨露与相连的土地。记者从西安市科技局获悉,西安市以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统揽,持续优化校地融合生态链,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西咸新区在陕西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企业可先行试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再付费,大大降低转化风险。2025年推行“先使用后付费”2.0版本,推动5家企业转化高校成果,实现合同交易209.5万元,两批次组织申报市级“先投后股”试点项目14个,争取资金2400万元,持续为高校“智慧苗圃”输送养料。
更深层次的校地融合棋局已然铺展。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累计推动414个项目开花结果;探索“创新港研发+地市转化”飞地经济,如吴朝新团队首创尖端OLED薄膜封装胶水项目、方涛创新开发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形成产线跨城布局的协同模式;更推动西安交大与福建泉州联手打造“西安研发-西咸中试-泉州制造”的转化模式,促成4家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
从共享中心轰鸣的设备,到守护健康的冷离子,再到翱翔天空的无人机和工业线上的“智慧眼”,在西安,高校的科研智慧正通过成果转化机制,源源不断涌入产业发展一线。制度创新这把“钥匙”,正将科教“富矿”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与民生福祉。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