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斯琴托娅
央广网西安7月12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生斯琴托娅)“渭南作为全国唯一同时位于黄河沿岸、秦岭脚下的城市,近年来,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7月11日,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渭南市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向深化改革要效率、向对外开放要空间,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和潜能,着力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科技强市。
发布会现场(斯琴托娅 摄)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以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和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为抓手,狠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生态优化三项重点,聚焦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去年秦创原创新驱动专项考核全省第一。
为了突出创新生态和建设科创队伍,渭南市成立全省地市首家科技服务团,以114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2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189支“新双创”队伍和922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支撑,构建了“市有分中心、县有工作站、企有服务团”的科技服务体系。同时,渭南市先后设立了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增材制造创业投资等一系列基金,总规模44.2亿元。同时,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招商”,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带动了多家投资机构来渭南投资,走出创投基金延链补链强链的“渭南模式”。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省内首家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项核心技术在渭南实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413.11%,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优秀单位。
此外,渭南市还聚焦产业转型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坚决当好秦岭桥山生态卫士,并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能耗“双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大唐风电等项目。目前新能源装机510万千瓦、居全省第二,生产绿电达到60.7亿千瓦时。
“2023年,渭南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获评全省粮食安全考核优秀等次,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持续推进、作用有效发挥,今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乳制品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林畜渔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陈晓勇表示,渭南是一座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各类机遇叠加、发展潜力无限。渭南将始终牢记嘱托,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