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0月30日消息(记者刘昱 通讯员谢利霞)当榆阳古城的晨钟唤醒街头的烟火,梅花小戏台的秦腔与民歌旋律在此交织共鸣。这片横亘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文化沃土,既沉淀着253项非遗项目的厚重“家底”,又激荡着文艺创作的时代脉动。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以“守脉为基、创新为翼”的创作理念,让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秦腔等传统艺术在舞台与银幕上完成华丽蜕变,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中,书写出榆阳以文铸魂的生动答卷。

文艺创作“赋新能”,本土IP“活”起来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这首流传百年的陕北民歌《兰花花》,早已成为榆阳区极具辨识度的民间文化符号,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而让这一经典IP突破地域与形式限制,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正是榆阳区文艺工作团的持续创新。

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将《兰花花》列为精品节目重点打造项目,从剧本内核、音乐表达、舞美呈现到灯光设计进行全维度、系统性的创新与提升,以“非遗三民思想”——民歌、民舞、民乐为核心定位,采用崭新的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在保留原作精神内核与陕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为经典注入当代审美与舞台活力。

《兰花花》剧照(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供图)

这种“守根”与“创新”的平衡,让复排后的歌舞剧《兰花花》既延续了文化血脉,又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老辈人能从中寻得熟悉的乡土情怀,中青年则被现代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吸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演出场场爆满,用实力印证了‘谁也无法替代兰花花’的文化影响力。”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团长孙长贤说。

为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中更鲜活的生活肌理与人文记忆,近年来,剧团持续深耕陕北文化沃土,潜心打磨艺术精品,先后排演秦腔、歌舞剧、话剧、儿童剧等不同种类的原创剧,推出《我的榆林小曲》《沙海春秋》《榆林往事》《神话黑龙潭》等10余部口碑佳作,改编《三请樊梨花》《窦娥冤》等经典名剧,加强对碗碗腔、道情等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多样化艺术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文艺工作团在艺术创作与演出领域的全方位跨越发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供图)

从复排经典到原创新作,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始终践行“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发展理念,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更让榆阳区地方文艺创作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为陕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戏台聚人气,打造榆阳文化“微客厅”

“走,去‘梅花小戏台’听秦腔!”每到周末,榆阳区梅花楼旁的“梅花小戏台”总是座无虚席,已成为榆阳人不可或缺的文化打卡地。

“于我而言,梅花小戏台有着如同‘孩子’般特殊的情感分量。”回溯其发展历程,孙长贤感慨道。2017年完成维修改造后以“榆阳小剧场”之名亮相,后续得到区级政府高度重视,对文工团及梅花小戏台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动剧场资源共享,打造为常态化举办的公益性演出平台,成为展示榆林文化的重要窗口。据了解,“梅花小戏台”自2019年启用以来,已成功举办演出200余场。

梅花小戏台剧照(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供图)

戏台虽小,却连接了乡愁与乡情,成为榆阳城市文化的“微客厅”。每年“过大年”期间,梅花小戏台都会开启持续一个月的惠民演出。期间,文工团主动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北京儿童剧院等知名院团,以及内蒙古、山西等地的文艺团体登上小戏台,既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跨地域、高品质的文化盛宴,也为文工团职工提供了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实现了文化惠民与艺术提升的双向共赢。

从最初的“榆阳小剧场”到如今家喻户晓的“梅花小戏台”,这座不大的舞台,早已超越了演出场所的简单定义。它以公益为底色,将秦腔的韵味、本土的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城市的肌理与百姓的生活,承载起榆阳人的情感与记忆。

从社会到校园,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文艺创作提质升级,榆阳区积极探索“非遗+高校”深度融合新路径。2025年6月,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打破地域壁垒、创新实践模式,化身移动的“文艺专列”,驶入陕、晋、蒙三省七所高校,开展“黄土情韵·非遗传承”陕晋蒙高校巡演,用鲜活的演出传递陕北文化魅力。

陕晋蒙高校巡演(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供图)

为拓宽艺术边界,榆阳区文艺工作团积极开展跨界融合。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重组“陕北民歌合唱队”,提升艺术水准;连续三年选派专家赴全市中小学校传授戏曲与民乐技艺,累计授课380课时、演出40余场;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32名学员,储备新生力量;成立地方戏曲传习所,举办50余期“百姓课堂”培训班,培育戏曲爱好者2000余人。

此外,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成立榆阳区专家工作站(文艺分站),先后邀请50余位全国、省级专家学者、梅花奖演员授课指导,受益人数达200余人次。在创作上,推动专家与本地、本团人才协同创作,深挖榆阳文化富矿,催生剧本、音乐、戏曲、话剧等多元佳作,不断提升区域文艺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

当前,榆阳区正以“走出去”的巡演激活文化传播,用“沉下来”的合作培育传承土壤,靠“聚起来”的专家力量赋能创作升级,构建起“展演+教学+孵化”的非遗传承新生态。

高校巡演非遗大师课堂(榆阳区文艺工作团供图)

当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凝聚人心、赋能发展的力量,榆阳实践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它证明,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守得住根脉、找得到新意、接得住民心。

未来,随着更多文化IP的培育、更多文化空间的拓展,榆阳必将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持续书写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让本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让陕北文化为新时代文化繁荣提供着可复制的“榆阳经验”。

编辑:侯凯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