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唐婷

央广网延安10月22日消息(记者苏睿楠)八十多年前,一群年轻人怀揣着艺术理想与救国热忱,汇聚于延安的黄土高坡。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是画笔、是乐器、是歌喉、是笔墨。1938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在延安成立。它的《成立宣言》铿锵有力:“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抗战”,同时要“创造新中国的艺术”。

鲁艺的诞生,标志着一场中国文艺的转型变革。在此之前,艺术多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鲁艺则旗帜鲜明地将艺术推向人民。

阅读鲁艺的《创立缘起》,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民族的觉醒:“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这份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七人联合发出的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战略的深刻认知。

延安文艺纪念馆中的乐器文物(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鲁艺师生用最朴素的方式创造着震撼人心的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整个民族的怒吼;歌剧《白毛女》的深刻呐喊,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旧社会的控诉状;木刻版画《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犀利线条,不仅是一幅画面,更是时代的见证。这些作品在抗战时期“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人心”,成为凝聚抗战力量的精神纽带。

鲁艺的办学理念体现了独特的创新精神。学院下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师生们既要懂艺术,更要懂革命、懂政治。他们将党的政策主张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语言,用高超的艺术技巧进行再创作。更可贵的是,他们组织文艺工作团直接上前线,为敌后军民创作演出,让艺术真正走进群众,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许多经典文艺作品诞生于鲁艺 (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八十多年后,我们如何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延安文艺纪念馆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全国唯一一所革命文艺类博物馆,更是一座革命精神的“实体化”宝库。

馆内3868件文物,每一件都是那段精神的见证:一本《黄河大合唱》油印本,凝聚着民族的怒吼;一些鲁艺教员制作的乐器,奏响了时代的强音……这些实物让那段“用艺术战斗”的岁月变得可感可知。

从鲁艺窑洞里的星火,到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这条脉络传承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鲁艺精神何以依然重要?

它提醒我们,文艺的根基在人民。当年鲁艺艺术家们“俯下身去”向人民学习的姿态,对于今天如何创作出有生命力、接地气的作品,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它警示我们,文艺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艺术选择了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这种将个人才华融入时代洪流的担当,正是“鲁艺精神”穿越时空的价值。

从救亡图存的武器,到今天依然炽热的精神火种,鲁艺精神让我们看到:当艺术真正扎根于人民,与土地相连,与时代同行,它的力量可以穿越时间,依旧坚强。这段用艺术书写的革命史,不仅属于过去,更照亮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鲁艺的精神火种依然“燎原”。

编辑:陈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