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唐婷

央广网延安10月20日消息(记者 苏睿楠)这是一片被歌声传唱了八十年的土地:“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当记者踏上南泥湾的土地,映入眼帘的不是历史的尘封,而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无垠的稻田在秋风中翻涌着波浪,稻穗低垂,水草丰美。

千亩稻田在秋风下泛起金黄的波浪(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谁能想到,这片被誉为“陕北好江南”的富庶之地,在80多年前,却是一个“烂泥湾”——荆棘遍野、沼泽密布、人烟稀少。这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始于一首由锄头与钢枪谱写的英雄史诗,其核心,正是那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

一部“自力更生”的创业史诗

时间回拨到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遭遇了严酷的经济与军事封锁。边区军民面临着“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冬天没有被盖”的绝境。

“怎么办?是饿死呢?还是解散呢?”答案不言自明。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声号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挺进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没有住处,就砍树搭棚、挖窑洞;没有工具,就收集破铜烂铁自己打制;粮食不够,就用野菜、野果充饥。战士们一手持枪、一手握锄,在“战斗与生产结合”的壮丽实践中,硬是用汗水与鲜血,将这片不毛之地浇灌出了希望。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雕像(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最令人震撼的,是纪念馆对“奋斗”细节的还原。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到一把镢头、一盏油灯、一捧谷粒。展柜里,那些简陋到极致的劳动工具,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不屈。

正是靠着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短短三年,南泥湾从荒山野岭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供给目标。

大家自己动手纺线用的工具(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这场大生产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为了生存和发展,被敌人“逼”出来的伟大创业。它所蕴含的,是一种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在无路处踏出通途的智慧和勇气。

一场“奋斗精神”的生动实践

带着纪念馆里的历史震撼,再步入眼前的千亩稻田,感受则截然不同,却又一脉相承。

这片金色海洋,是南泥湾精神在当代最直观、最生动的“答卷”。据了解,南泥湾的水稻种植曾一度因效益低下而萎缩到仅剩300多亩“政治田”,几乎成为一段即将消失的记忆。

一串串稻穗将水稻压弯了腰(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但南泥湾人没有让记忆只停留在纪念馆里。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以来,他们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入现代农技和优质稻种。2024年,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主要种植五优稻四号、初香粳1号、龙洋16等,并对龙稻124、龙稻27、吉源香1号等1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亩产稻谷可达5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千亩稻田重焕生机。

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成了闭环。昔日,三五九旅的战士们用汗水将“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今日,新一代的南泥湾建设者,用科技与智慧,让这片土地再次沃野千里,丰产丰收。

一曲“永不过时”的精神赞歌

“南泥湾精神,创造了过去的辉煌。南泥湾精神,也将创造今天和未来!”南泥湾景区简介中的这句话,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它正通过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变为现实。

过去,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是为了“打破封锁,生存下去”;而在今天,南泥湾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核心转化为“突破瓶颈,发展得更好”。它已化作一种内在驱动力,激励着人们在科技攻关中自立自强,在乡村振兴中开拓进取,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每一个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奋发图强。

从“烂泥湾”到“好江南”,变的是一代代人的面貌与这片土地的景象,不变的,是那股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志气与骨气。离开南泥湾时,风吹稻田沙沙作响,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南泥湾》,但这一次,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往日的荣光,更是今天的奋进与明天的希望。

编辑:陈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