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民权(右)正在操作撑杆木偶。本报记者 李晶晶 摄

“四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穿州越国。”一张台子,几个木偶,八九个人,一招一式、一弹一唱间就能演绎出中国神话的奇幻奥妙、历史的波澜壮阔以及纷繁的世间常情。11月10日,记者走进三原县独李镇王店孙村,拜访了王店孙木偶戏传承人孙民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锵—锵—锵锵”响亮的乐器声,83岁的孙民权精神抖擞,一只手稳稳地握紧主杆,始终保持举起的姿势,同时另一只手操控机关,控制木偶的动作。

“王店孙木偶属于撑杆木偶类,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孙民权介绍,相传唐王李世民祭祀先祖时途经三原县下榻王店孙村,观赏木偶戏时,赐名王店木偶戏,后因表演者多为孙姓,改称为王店孙木偶戏。

据了解过去,王店孙木偶戏的木偶头用木头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近年来,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靠演员用手中的撑杆来控制木偶完成。

“木偶高约1.5米,表演者操纵和头部相连的主杆以及手杆进行张嘴巴、眨眼睛等一系列面部表情。”孙民权说,操纵杆藏在木偶衣饰里面,两根操纵头部、两根操纵手臂,一旦表演起来在外面看不出来操纵杆,这样可以使木偶的动作更丰富,也加大了操作的难度。“看到没,操纵杆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可以让木偶的头部旋转一整圈。”孙民权说着便将手中木偶的脑袋转了360度。

提起与撑杆木偶戏结缘,孙民权说:“20世纪90年代,我联系当地文艺爱好者,走访了解挖掘王店孙原有木偶戏,成立了‘王店孙木偶自乐班’。我们自筹资金,购买乐器,定制木偶,编排节目,利用农闲时间到周边地区义务演出。”

彼时,撑杆木偶戏传承“断档”、时停时演、受众面狭窄,不受年轻人欢迎,一度处于濒危的状态。撑杆木偶戏的窘境深深刺痛着孙民权,他决心为撑杆木偶戏谋出路。

“何不将川剧艺术与撑杆木偶戏相结合?”孙民权心想,“倘若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形成别具特色的木偶戏,说不定就是传承非遗的新方式。”

说干就干。他翻阅书籍资料、求助川剧老师、请教本地民俗专家与传统艺人,借用真人喷火的原理,为木偶增设了煤油等多处机关装置,前后耗时半年,历经几十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改装后的木偶重量倍增,约20斤重。“这对表演者的体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孙民权介绍,撑杆木偶戏表演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作时要求稳、准、正、平,才能达到“人偶合一”的最佳效果。为此,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断锻炼胳膊的耐力和身体协调性,以保证木偶衣裙的下摆始终与人眼持平。

“撑杆木偶戏的演出地点不受限制,剧场、茶园、宅院、草坪,甚至田间地头,都可以演出,是一项深深嵌入群众社会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孙民权说,经过创新改编的木偶戏,节奏紧凑、时间更短,表演富于变化,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越来越受欢迎。不仅如此,他编排了传统剧《铡美案》《三对面》《二进宫》《下河东》《祭灵》《周仁回府》《花亭相会》,以及现代戏《大家喜欢》《梁秋燕》等多部戏,还加入合唱、歌舞等现代元素。

2016年,三原县王店孙木偶戏代表咸阳市登上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舞台。此外,王店孙木偶戏入列第六批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们正与高校联系对接,谋划成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弘扬非遗传统文化。”孙民权说。(李晶晶)

编辑:侯凯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