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气势恢宏的大戏,呈现了武则天跌宕起伏、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生;一腔炽热浓烈的秦音,带来千年前日月凌空、光曌万方的传奇,也将“锦雉朝衣夸鲜亮,六彩绶带挽愁长”的一代女皇形象,立于众人眼前。
10月7日晚,由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历时6年,举全社之力创排打造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在西安开元大剧院震撼首演。千余名现场观众在黄钟大吕之音中,在秦味悠扬之韵里,体味人性与苍宇的共融,步入浩浩历史,亦步入对“无字碑”的无限遐想。
6年磨一剑
锻造戏剧舞台“独一无二”的武则天
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财政厅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作为陕西省、西安市重点打造的文艺作品,《无字碑》的幕后班底可谓“群星璀璨”: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雄、张涛,国家一级演员李康定、优秀青年演员刘卓琳,国家一级演员王战毅,著名花脸演员李小卫担纲主演,国家一级演员马路路,优秀青年演员李少锋、宋超峰、韩建辉,国家二级演员宫廷豪等配演。
为了在秦腔舞台上讲述一个“独一无二”的一代女皇的故事,《无字碑》从创作到舞台亮相,用时6年之久,主创人员更在创作期间,深入研究史实资料,并多次前往乾陵等地采风,反复研讨打磨剧本。
“看华丽的万邦朝圣的盛唐时期,一个女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繁盛中站在‘C位’,我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历史给她的精准评述。”导演张曼君告诉记者,《无字碑》中有空旷在苍宇间的气蕴和语汇,也有对人性体恤的落点,“用‘一意孤行,义无反顾’注释武则天这个人物的舞台行动,是我们找到的这次创作的最精准而且独特的解释。”
编剧罗周则表示,《无字碑》中的武则天,从掀天的巨浪、淋漓的血色、锐利的荆棘中行来,只为追寻心中更宏阔的图景,“日月交辉,并凌长空!至于臧否感慨,我们完全交给观众,毕竟一万个人眼中,就会有一万个武则天。”
以秦腔之魂塑舞台经典
让历史叙事与艺术魅力合二为一
无字碑中,有历史的低语,也有着一个辉煌时代的沧桑,它是千古之谜,也是权力与智慧、荣耀与争议的象征。
对于秦腔人而言,如何将秦腔的豪迈与历史的深沉完美融合,是该剧的创作要义。“这部新戏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我们对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历史文化的致敬与弘扬。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是一部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无字碑》执行导演张磊表示。
《无字碑》首演现场,确实如张磊所说,有历史的解读,不乏艺术的创新,更坚守对传统的尊重:该剧由“钩心”“进饼”“入戏”“面碑”四折构成,以武则天与丈夫、儿子、朝臣为线索人物,以无字碑为架构主线,生动描绘了一幅磅礴大气、瑰丽浓郁的盛世大唐群像,彰显了武则天“大道孤勇,一往无前”的胆略与气魄。
舞台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伴随空间装置起落、倾斜,巧妙隐喻着大唐庙堂之上权力格局的演变;而唐代黑白拓片的肌理背景,辅以红、黑、金之色,构建出大唐意象的写意性表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唱腔部分,通过“回归传统而不陈旧,创新发展而不离谱”,将秦腔音乐六大板式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主题音调贯穿和唱腔转换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呼之欲出,生动彰显出“大秦正声”的风格特质。
新戏为媒
新老戏迷触达秦腔艺术的雄浑魅力
武则天的一生,有崛起、有辉煌,更相伴无休止的挣扎与沉思。《无字碑》的舞台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演员们精彩而投入的表演中,化为震撼人心的场景。
伴随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一系列的情感和矛盾冲突,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众们屏气凝神。每每秦腔音乐响起,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能穿透灵魂,观众们看到的是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感受到的则是秦腔的雄浑魅力。
首演结束后,三意社演员们多次谢幕,观众们仍然久久站立不愿离去,送上热烈的掌声。“我是陪妈妈来看的,没想到一看还看了进去——这个戏的唱词很有诗意又通俗易懂,舞台设计很有新意,我才发现,原来秦腔也挺美的,我想以后也找找别的戏看。”大三学生王宇鹏笑称自己是“一部剧‘入坑’秦腔”。
除了“新戏迷”,现场更多是老秦腔迷的身影。李先生激动地说:“太精彩了!侯红琴饰演的‘武则天’霸气显漏,颇有一代女皇的风范。三意社实力雄厚,无愧百年秦腔名社的美誉!”王女士则是专门带着家人来看的,“看完以后感触颇深,我们秦腔不仅有众多的经典传统剧目,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编剧目,精彩,过瘾!”
走下首演舞台,“武则天”的饰演者侯红琴心绪难平:“这部剧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武则天作为妻子、母亲、皇帝,她也有常人一样的爱情、亲情、人情,但她更有责任、担当、格局。她决然地走向了自己的使命,顶着亘古未有之压力,无怨无悔、一往无前。希望这样一部舞台作品,能让更多人走近秦腔,爱上秦腔。”
据悉,在首演之后,《无字碑》将每晚在开元大剧院演出,直至10月10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