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渭南10月22日消息(记者苏睿楠 实习记者杨雯欣)金秋时节,三秦大地硕果盈枝。在陕西省渭南市的田间地头、现代化车间与智能渔场之间,一场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近日,记者随“向‘新’而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访渭南多地,探访智慧农业技术如何深度融入苹果、柿子、奶山羊、渔业等特色产业,催生出提质增效、富农兴村的振兴新路径。

在白水县的陕西沃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园里,红润饱满的苹果压弯枝头。“我们为每棵果树量身定制营养方案,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精准管理水肥。”公司负责人、高级职业农民刘军田说,“公司以‘瑞阳’‘瑞雪’‘瑞香红’等优新品种为核心,通过‘技术+物资’一体化的托管服务模式,托管果园2000亩,带动农户亩均降本增收超20%。”

陕西沃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丰收的果园(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刘军田介绍:“我们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网络,本年度已销售礼品苹果2万箱,并助力托管户售出苹果30万斤。”在这里工作的村民刘进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在公司打工年收入四五万元,自家7亩苹果还能再收入5万元,年收入近10万元,比在外打零工强多了。”

距智慧果园仅几公里之遥的白水县林皋湖渔业基地,同样上演着现代化的转型故事。

“我们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参数,结合精准调控,让鱼苗生长周期缩短至4个月左右。”基地副总经理杨俊说,“由运营企业研发的‘三大系统+五大方案’集成应用,不仅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40%,更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管控,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养殖模板。”

林皋湖渔业基地的养殖区域(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在“中国柿乡”富平县,柿子产业已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柱。截至2024年底,全县柿子栽植面积稳定在3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5亿元,形成了涵盖种植、加工、品牌、文化的完整产业链条。

同样在富平,另一张“金名片”——“富平羊奶”正凭借全产业链模式闪耀全国。走进红星美羚乳业,智能化的生产线展现了现代乳业的硬核实力。“我们为农户提供优质种羊、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把小农户嵌入大产业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富平县奶山羊存栏95万只,年产羊乳25.6万吨。“富平奶山羊”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条从饲草到奶粉的全产业链,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

美羚羊奶粉生产线模型(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前端生产环节,也依赖于中端支撑产业的强力保障。

在澄城县,陕西新沃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生产线技改,实现了肥料产量的成倍增长。“我们一直坚持研发和创新,想为广大农户提供投资少、回报高、省工省时,更适合农业机械化撒施的肥料。”公司总经理任张勇说。

新沃盈生物联合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精准匹配适宜冬枣生长的环境、土壤要求、PH值范围,研发出针对冬枣的肥料。如今,这款肥料不仅成为渭南大荔冬枣种植户的最佳选择,还远销山西、宁夏等冬枣种植区域,为其稳产高产提供有力支撑。

新沃盈生物科技研发的系列产品(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而在澄城县王庄镇翟卓村,现代化的富源仓储分拣中心则为农产品“存得久、卖得好、销得远”提供了重要保障。富源仓储分拣中心拥有冷库区、加工车间和分选线三个区域,配套 4.0 苹果分拣线。果库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可储存苹果4000吨。

富源仓储分拣中心工作人员分拣苹果(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村党总支书记党中秋介绍,果农将苹果现摘现储,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每斤能多卖0.3元,预计每年可为农户总体增收240万元。这套“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带动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成为强村富民的典范。

渭南正以坚实的步伐,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农民富足的壮丽图景,谱写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编辑:刘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