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精进之路,常启于技术之困;学科突破之始,多源于探索之欲。西安高新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卫建民的探索之路,始于对骨科高阶领域的执着追求。

在就读于华北煤炭医学院的本科期间,卫建民在大量创伤病例的实践中筑牢临床根基。毕业之际,恰逢骨科领域迈入快速发展期,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让他在宝鸡市中医医院骨科开启了与专业深度契合的临床生涯。

卫建民查看患者病情(西安高新医院供图)

彼时,受限于中医背景下解剖学基础相对薄弱,医院骨科的优势集中于四肢创伤诊疗,而代表骨科高阶技术水平的脊柱外科手术,却因技术经验的匮乏成为短板。无数患者为求医治病,不得不辗转西安,远赴北京、上海。

这份对患者困境的深切体会,在卫建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将脊柱外科技术学精学透,让家乡患者不必远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诊疗。”也正是这颗种子,让他毅然锚定脊柱外科领域,以深耕之志,开启技术攻坚与学科建设的漫长征途。

医者笃行,深耕技术破局之路

投身微创领域,源于卫建民职业道路上的一次关键转折。“那时医院为推动骨科发展,提拔我担任科主任。上任之初,我首先思考的是科室的生存与发展。虽然明确了脊柱外科是核心方向,但我凭什么吸引患者选择我看脊柱疾病?”他回忆道。就在这时,椎间孔镜技术恰好从国外引入国内,为他找到了破局的方向。

他深知,科室要想站稳脚跟,必须靠硬核技术支撑。他先后前往重庆新桥医院、北京301医院、重医二院学习,师从我国内镜技术著名专家周跃教授、张西峰教授、邓忠良教授。无论是实操培训会还是学术研讨会,他都带队参加,抓住一切机会观察学习,请教探讨。

2011年,卫建民开始尝试用内镜在侧路做椎间盘突出手术,在张西峰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首例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远超预期,这份成果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之后,为真正掌握脊柱内镜技术,他决定尝试独立手术。“还记得手术前一晚,我对着书逐字研读,反复推演手术流程与操作细节。第二天手术历经7小时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患者预后良好。”他说。“那次手术的成功像一颗定心丸,让我更加笃定要自主摸索椎间孔镜技术。”

2015年,卫建民在技术上遭遇了瓶颈。侧路内镜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的效果始终不够满意,为解决这一难题,他立即前往华西医院向曾建成教授学习,掌握了后路镜技术。随着技术探索不断深入,后路镜技术拓展至胸椎黄韧带骨化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等更复杂病症的治疗,每一步的突破都填补了此前的技术空白。

医道精进,微创内镜技术攀新阶

2017年,卫建民开启了国内较早的内镜下椎间融合技术探索。2019年,内镜融合技术已日趋成熟,应用范围从椎间盘翻修手术,逐步拓展至二度、三度腰椎滑脱病例。当时行业内普遍认为,内镜技术无法实现此类复杂病例的融合治疗。但基于他丰富的临床病例积累,从侧路治疗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到后路多方式减压,再从腰椎拓展至胸椎、颈椎领域,最终实现从单纯减压到内镜融合的技术跨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专业蜕变。

据了解,在脊柱结核病治疗领域,过去治疗脊柱结核多采用开放手术方式,胸椎结核需开胸,胸腰段结核要做长达30公分的胸腹联合切口,术后患者需转入ICU监护,创伤极大。为此,他率先尝试用内镜技术开展脊柱结核病灶清理,并结合植骨融合、经皮固定等术式,仅需“打孔”即可完成,甚至在局部麻醉下就能开展,这一创新突破,让此前因高龄、肝肾功能不全、需透析治疗或肠造瘘后营养不良等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有了获得治疗的机会。

“中国防痨协会骨结核分会主委秦世炳教授曾表示,内镜治疗脊柱结核技术,大幅拓宽了脊柱结核手术的适应症范围,可以说是带来了跨时代的变革。”卫建民说。“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及湖南等多个省份推广应用,既帮助了同行提升技术水平,也为当地患者解决了病痛,疗效获得了广泛认可。脊柱结核内镜技术是真正让患者受益最大的技术。”

回顾脊柱微创内镜技术探索之路,每一次进步都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他深知,所有新技术的探索都必须以不损害患者利益为前提,若无人敢迈出尝试的步伐,内镜技术便没有发展机会,患者也永远只能承受开放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所以我愿意成为先行者,用严谨的预案准备为患者安全‘兜底’。”

求索创新,创新驱动赋能再进阶

谈及未来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卫建民信心满满。随着技术迭代,内镜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脊柱外科的未来,必然是内镜外科的时代。一方面,要构建科室技术体系与特色,将临床经验沉淀为内镜技术理念与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期待联合更多同行共同深耕,把单通道内镜技术打磨到极致,让它真正成为安全、有效、微创,且能为老百姓降低医疗花费的优质技术。

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新路径,推动内镜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目前正致力于借助机器人辅助或AI方案设计,快速、精准实现脊柱微创内固定,进一步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卫建民介绍。

在学科发展层面,他有着清晰的定位目标,未来希望将科室打造成陕西省一流的微创脊柱外科,并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建设单通道内镜培训中心与脊柱结核感染性疾病微创诊疗中心,以“内镜治疗脊柱退变”“内镜治疗脊柱结核及感染性疾病”这两项领先技术为突破口,进一步巩固并树立在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脊柱微创诊疗中心地位,为区域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专科诊疗服务。

在深耕技术突破的同时,他深知人才梯队建设是学科长远发展的核心支撑。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推进团队培育,为年轻医生搭建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规范化教学与临床实践指导,力争实现科内手术技术、诊疗流程的全面同质化,最终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脊柱微创团队,为持续提升微创诊疗水平积蓄力量,以团队之强守护患者“生命脊梁”。(西安高新医院供稿)

编辑:苏睿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