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贵”秦脆“红透天”——“咸阳马栏红”苹果新优品种推广观察之二
11月19日,旬邑县土桥镇苏村战成果蔬气调库内,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苹果。记者 徐浩 摄
初冬的渭北高原,薄雾轻笼,成片苹果园静卧塬畔。枝头果实归仓,地头人影穿梭,施肥、清园、涂白……冬管生产正忙。
11月19日,旬邑县土桥镇新店子村,58岁的果农袁新社蹲在地头,端详果树枝势。“老把式”的经验在眼里,也在手上,一株树的来年势头,他一瞧便有数。
“今年秦脆产量咋样?”记者问。
袁新社随即算起了“丰收账”:“3亩园子,21000斤商品果,苦没白下,知足嘞。”
1986年,他在这片塬上栽下第一棵苹果树。从秦冠到富士,再到近几年的秦脆,果园的每一次更替,他都走在前头。
“别人说我胡整,非要换新品种。”他笑着回忆,“可我听广播,又参加县里的秦脆种植培训,越学越觉得这果子前景大。”
事实很快给了答案。2021年,他开始高接换优,把老树统统嫁接成秦脆。3亩已产果,另外2亩明年也将进入盛果期。收益提升、市场认可,让他吃下了“换品种”的定心丸。
“以前村里人怕冒险,现在看见秦脆效益好,一个个都来问咋剪枝、咋控水,劲头完全不一样了。”说起这些,袁新社笑得爽朗。
此刻,6公里外的井坳村,陕西美源现代化农牧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工人杨芳梅和吴艳艳等人正熟练地分拣、包装着最后一批秦脆苹果,即将发往浙江温州、江西南昌等地。
150亩的果园中,60亩的秦脆已成为其“金字招牌”。企业负责人蒋琪昌介绍,今年10月,秦脆已全部采摘完毕,目前正通过电商平台远销至新加坡及国内多个城市。
谈及种植秘诀,蒋琪昌侃侃而谈:“我们的秦脆喝的是豆浆、红糖加菌剂发酵的‘营养餐’,吃的是有机肥和鱼蛋白。”
这套绿色生态种植方案,使秦脆果肉脆嫩、糖酸适宜、香气浓郁。优异的品质迅速赢得市场认可,也吸引了多家知名网络带货团队参与合作,市场订单量稳步增长。
展望前路,蒋琪昌的规划清晰务实,加装防雹网、深化绿色种植模式,并将成功的种植理念与技术传递给更多村民。“我们的目标就是稳扎稳打,不仅让果子更大更红,更要让这片黄土塬上的甜蜜事业惠及每一位乡亲。”
沿塬向北,张洪镇蒙家村的集体双矮苹果示范园在山梁间铺展。地头堆放着发酵好的羊粪有机肥,园子里,高级园艺师、技术负责人蒙军胜正在组织施肥作业,果园冬管循序展开。
示范园共240亩,其中秦脆150亩。今年10月上市后,收购价稳定在每斤8元左右,不到季末便被订购一空。村党支部书记蒙金锋说,这样的市场表现,让大家对发展秦脆的信心更足,路子也越走越稳。
产得好,分得明。示范园实行“集体+农户”收益分配机制,51%归村集体,49%用于脱贫户分红和村级公益性项目。今年园区累计提供务工岗位120余个,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务工费,实现了产业收益和群众增收的双提升。
产业走上快车道后,大家干劲更足。
“今年新建的120亩秦脆园已栽植到位,明年还将再扩种120亩。同时,一座500吨冷库正在加紧建设,钢构已成形,预计明年投入使用,为果品储藏和错峰上市提供坚实支撑。”蒙金锋介绍。
一路采访,秦脆为何能在旬邑扎下根、站得稳、走得远,答案逐渐明晰。
是新品种带来的效率,也是新技术赋予的底气。高接换优、矮砧密植、绿色种植、气调储运,每一环都紧密衔接。
是渠道的升级。直播带货、电商直采、商超合作,让果子不再看天等客。
更有果农的干劲、企业的投入、村集体的组织力,共同支撑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旬邑持续推进轻简化管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建设智慧果园和全程可追溯体系,优果率稳定在92%以上。产业链条上,“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土地、资金、技术和经营紧密绑定,村集体增实力、果农增收益、企业增效益。
旬邑县委书记师虎表示:“我们将抢抓全省苹果国育新品全链条开发机遇,继续推广秦脆苹果10万亩,打造国家级苹果产业示范园区;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果酒、果醋、果干等20余种高附加值衍生品,推动苹果产业价值实现倍数增长。”
而在邻近的长武县,秦脆苹果种植总面积已达2.3万亩,其中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园48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长武县将依托苹果试验示范站的科技支撑,持续扩大‘秦脆’等新优品种种植规模,计划三年内新增秦脆高标准示范基地1万亩,推动品种布局区域化、栽培管理模式化、果品质量标准化,实现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长武县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焦锁锋表示。
从红富士的“一枝独秀”,到30余个品种的“群芳争艳”,再到“秦脆”这一国育新品种强势崛起,我市苹果产业的品种结构正经历一场深刻重塑。目前,全市秦脆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咸阳成为全国秦脆规模化发展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这背后,是咸阳市从上到下系统推进产业升级的结果——坚持抓品种、抓标准、抓冷链、抓品牌,全链条发力,让“秦脆”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属性。如今的秦脆,不再是某一县域的特色优势果,而是全市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承载着区域生态禀赋、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成为咸阳苹果走向全国的鲜明标识,也是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名片。(记者徐浩)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