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1月19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记者陆显翊)古都西安,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厚重记忆。这里,文化场所星罗棋布,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也正因如此,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怎样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始终是这座城市绕不开的核心课题。

西安城墙永宁门(西安城墙景区供图)
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西安城墙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这座城市独特文化韵味的展现,其保护、传承与活化之路,更是备受瞩目。
一步一印 守护千年城垣
游标卡尺 手推测距仪……这是西安城墙“90后”文保巡查队员张宸毓在工作时,随身携带的工具。
“用这个游标卡尺测量城墙砖裂缝的宽度,然后将数据实时上传到我们的管理平台上。我们的工作是每天对城墙上、外墙和内墙进行巡查,观察裂缝、破损、植被生长等病害记录。”张宸毓告诉记者,西安城墙共13.74公里,文保巡查队员每周需绕三圈,分别对城上、环城公园外墙和顺城巷内墙进行近距离观察,日均行走两万步是常态。

西安城墙“90后”文保巡查队员张宸毓正在查看城砖(实习记者陆显翊 摄)
一步一个脚印地日常巡查,让文保队员精准掌握了城墙表层的病害,为其后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关键依据。
“西安城墙有1400年历史,像一位‘年长的老人’。墙体是砖表土芯,表皮是砖,里面是夯土,本质上是土墙。所以要不定期地给它做‘体检’,进行全面监测、及时修复。”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介绍,目前西安城墙主要在预防性保护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过去是哪里有病害修哪里,现在更多采用预防性保护理念,实现“病害可监测、隐患风险可预知、保护可提前、活动可管控”,按照这一思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我们中华民族在建筑上有很辉煌的成就,你看这城砖,多少年了,依然还是这个样子,基本保持着原貌。作为中国人,尤其作为西安人很自豪。一方面为我们古人的智慧点赞,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城墙保护工作点赞。”西安市民郭先生来过西安城墙十余次,每次登上城墙都会摸摸城砖,关注城砖的变化。
科技赋能 为城墙健康“精准把脉”
城墙表面的病害可肉眼监测并记录下来,那城墙内部结构的“健康”问题又如何解决?
“我们搭建的西安城墙‘数字方舱’采用十余种尖端技术,对城墙开展全域数据采集,通过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法、三维激光扫描等10余种地球物理方法,对13.74公里城墙进行‘全身CT扫描’,能全面掌握墙体内部夯土结构、孔洞分布等核心数据,实现对城墙的‘全方位透视’与‘全生命周期记录’。”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站在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的大屏前介绍。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全方位检测城墙状况(央广网记者刘昱 摄)
在西安城墙信息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数字方舱”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游客的危险行为识别、城墙墙体构造的监测、雨天护城河的水量……从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到应急安全、防汛指挥,数字方舱平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AI研判,可提前预警安全隐患,为修缮、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如同为城墙配备了“电子护卫”与“文物医院” 。
“我们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共建14家联合实验室,整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资源,为数据采集与处理提供专业支撑;另一方面,与西北大学等权威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从数据梳理、质量评估到登记确权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形成‘技术研发-数据生产-资产保护’的闭环体系 。”赵彬介绍,目前,“数字方舱”已构建涵盖遗产本体、运营管理、文化资源等八大类的数据资源矩阵,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奠定制度与技术基础。
据了解,截至目前,西安城墙“数字方舱”已累计归集各类高精度数据超24TB,形成覆盖西安城墙本体、34栋重点建筑、18个门洞及登城马道的全要素数据资源池,构建起“采集-治理-确权-应用”的全链条数字化发展体系,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范本。
活化利用 焕新古都文脉
每年4月至10月,以盛唐礼仪文化为背景的沉浸式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西安城墙永宁门为观众呈现一场“穿越盛唐”的视听盛宴。
“一入永宁门,便是长安人”指的就是西安城墙的永宁门,以盛唐礼仪文化为背景、融合现代科技的沉浸式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便是在永宁门演出。
“我的角色‘引领者’,是连接观众与盛唐的纽带。我希望从我每一次抬手、每一次转身、每一句台词,能给国内外的游客传递出西安‘开放包容’的胸怀,体现出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底蕴。”长安舞蹈团影视演员张龙在《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担任“引领者”的角色,也是带着游客进入永宁门,开启“穿越之旅”的关键人物。
从鸿胪寺卿宣告迎宾开启,到金甲武士列阵、文武百官出城相迎,游客置身其中沉浸式感受盛唐宾礼,让曾经出现在书本中的盛唐礼节具象化。

西安城墙上的一处敌楼(西安城墙景区供图)
为了将西安城墙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利用,今年10月,西安城墙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性提升,将13座静默千年的敌楼焕新为公益性主题文化展馆,打造集历史教育、艺术鉴赏、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城墙文化客厅”,免费向公众开放。
“此次13座敌楼的提升,是我们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理念的具体行动。敌楼从展示城门建制与城砖铭文,到展现汉唐盛世的石刻、墓志、铜镜等文物艺术,再到展示秦腔、皮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不仅能感受到城墙建造技艺到汉唐气象,也能接触到关中民间生活。我们希望游客在登上城墙时,有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让古老城墙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客厅。”西安城墙管委会文旅发展部工作人员朱媛介绍。

西安城墙敌楼内的文化展览吸引游客驻足(西安城墙景区供图)
据介绍,西安城墙上的13座主题敌楼,紧扣“城墙历史”“中华文明”“陕西非遗与民俗”三大主题脉络,形成了一条串联古今、融通文脉的文化长廊。
西安城墙的保护、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只是近些年古都西安在文化遗产“题卷”上写下的一个精彩注脚。从秦始皇陵运用XR技术首次复原秦陵地宫全貌,到大雁塔数字孪生模型为千年古塔筑起“数字保护墙”,从西安博物院MR技术将馆藏文物变得可感可触,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用数字化解锁盛唐书法名碑,在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将“保护为先、科技赋能、活态传承”的模式,编织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锦绣丝带,让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澎湃的现代城市脉搏同频共振。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