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秦晋大峡谷的山水,孕育了佳县三千年红枣栽培历史。作为“中国红枣名乡”,这里不仅拥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泥河沟古枣园,更有82万亩枣林遍野铺展,其中30万亩获有机认证,被誉为“有机枣都”。如今,这颗红润如玛瑙的果实,正借政策、科技与产业融合之力,从黄河岸边的“土特产”升级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活力。

一颗颗红润饱满的红枣(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政策破局生动力
面对市场波动、加工能力不足、枣林撂荒等挑战,佳县红枣产业一度步入“瓶颈期”,闲置厂房与积压红枣成为制约发展的痛点。随着苏陕协作深入推进,扬州广陵区与佳县跨越千里携手合作,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7200多万元,整合三处园区资源,建成占地7.8万平方米的康养食品产业园,创新构建“312”发展模式,形成以产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为双引擎的发展新格局。
佳县精准制定《佳县发展红枣(酸枣)产业带动富民兴农工作方案》,实施“三区战略”,通过加工销售环节以奖代补、品牌建设精准扶持等靶向政策,有效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一斤枣多卖两毛五,政府补贴让我们更有底气。”枣农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收购奖补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这一政策既鼓励企业加大收购力度,又保障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获得合理回报,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管护枣园的积极性。
科技革新提质效
面对秋季阴雨导致的裂果难题,枣农们建起恒温暖棚,采用避雨栽培、科学修剪等新技术,实现红枣早发芽、易采摘,彻底打破自然条件的制约。68岁的老枣农武子生引进“大蜜罐”“七月鲜”等新品种,并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品种改良,使得枣果尚未完全成熟就订单不断;太阳升红枣科技公司引进视觉分级机器人,实现红枣自动分级堆叠,分拣效率显著提升,同时还与高校合作研发红枣益生菌酵素,将残次果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加工环节的智能化转型实现价值倍增。普通红枣十颗售价不足一元,而经过冻干、发酵等深加工工艺,变身枣片、枣酒、酵素等产品后,价值可提升数十倍。目前,全县58家加工企业已开发出16大类产品,从传统紫晶枣、枣粉到高端保健酒、功能食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红枣种植园(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产融合绘新图
一颗红枣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的全链条价值。在“山水葭州·康养胜地”定位引领下,佳县将红枣产业与黄河文化、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泥河沟、木头峪、荷叶坪等红枣文化旅游线路,串联古枣园、加工厂与博物馆,让游客在采摘品鉴中体验千年枣乡文化,使枣乡风情成为文旅新亮点。在发展过程中,佳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将红枣产业发展与黄河沿岸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黄河岸畔的千年枣林,到驰誉中外的特色品牌,佳县红枣正以政策为基石、科技为引擎、融合为路径,生动诠释着“一颗红枣富一方百姓”的产业振兴实践。面向新发展阶段,随着品牌整合与产业升级的持续深化,这颗承载三千年农耕文明的“红色瑰宝”,必将进一步释放产业潜能、彰显品牌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持久动力、谱写崭新篇章。(来源:佳县县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