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 杨雯欣

央广网延安11月2日消息(记者苏睿楠)深秋的延安,一场全国文艺展演,为乡村治理“老难题”提供了新答案。10月29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主办的“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在此举行,作为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的文艺展演活动,本次节目展演活动旨在通过文化的力量助力乡村文明。在这场热闹的展演中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最地道的乡音土调,把文明乡风吹进观众的心中。

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活动(央广网记者苏睿楠 摄)

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这些横亘在乡村振兴路上的陈规陋习,因其根植于复杂的社会观念与情感结构中,历来是基层治理中“硬骨头”。行政命令虽能一时治标,却难深入人心、持久治本。

而在这场展演中,却展示出乡村治理方式的另一种可能。舞台上,高亢的陕北方言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瞬间点燃全场;辽宁省带来的小品《文明兑奖》用诙谐有趣的东北方言和生动的演绎逗笑了观众,把邻里乡亲积极改变陋习的故事演绎得妙趣横生;北京的京剧小戏《婚姻大事》用经典的京剧唱腔将母女间的亲情拉扯与彩礼困境编织成扣人心弦的戏中戏……

这场展演,也成为了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舞台。第一次来到延安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马明晶,作为演出人员参与了本次展演。“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演出把家乡的文化展示给大家。”她所代表的内蒙古好来宝《新风新俗新农村》,与山东省的吕剧小戏、安徽省的黄梅小戏、湖南省的花鼓说唱一同用最地道的乡音乡韵,共同绘制了一幅全国文明乡风的新画卷。这些节目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用当地最接地气的“乡音”作为叙事载体,将宏大的政策语言,翻译成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的好来宝《新风新俗新农村》(央广网记者苏睿楠 摄)

当治理议题穿上了一件件由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文化基因”编织的外衣时,它便成功直抵群众情感认同的腹地。

展演的火热舞台,折射出的是中国乡村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升维,中国乡村治理的焦点正从对个体行为的“管理”,转向对社会风气的“文化赋能”。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乡村的真正振兴,亟需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文化内核。移风易俗,不再是简单地“禁止”什么,而是通过文化的赋能,为乡村社会重构一套更具现代性、更富人情味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让乡村既留得住“乡愁”,也跟得上时代。

本次展演不仅感动了普通市民,更吸引了致力于乡土题材创作的新生力量。

在这场官方主导的展演中,一个来自民间的创作团队——“三根葱”也来到了现场,三位平日就聚焦现实议题的“老汉”表示,精彩的节目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这种从“观看者”到“共创者”的身份转变意味着,文明新风的传播链路从单向的“我演你看”,转变为双向的“吸收、转化、再创作”。这些深植于乡土、精通网络语境的“新农人”团队,将展演的精髓内化为一个个爆款短视频,移风易俗的理念真正实现了从“官方舞台”到“民间阵地”的无缝跳转,拥有了自我繁衍、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文艺展演的大幕已经落下,但文明乡风的种子,已随着高亢的乡音与鲜活的故事,撒向更为广阔的田野。通过这些凝聚各地文化特点的表演,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具韧性与温度的力量正在乡村生根,这股力量,让传统与现代不再割裂,让“乡愁”的记忆与“新风”的活力得以和谐共生。文明的乡风,正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最持久的力量,悄然塑造着中国乡村的未来样貌。

编辑:刘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