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行走在咸阳大地,一处处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热潮涌动,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产值攀升,一片片城市街区加速更新、景致焕新……2024年,咸阳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省第三个迈入“三千亿俱乐部”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走出了一条从“中游追赶”到“第一方阵”的进阶之路。2025年上半年,这一态势得到继续保持。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各项事业发生关键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高质量发展能级实现新的跃升。

渭河高新大桥连接咸阳高新区与交大创新港(咸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西咸一体化: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9月29日一大早,在西咸新区居住的市民邹琪开车沿渭河南岸河堤路一直向西,20分钟就到了单位。“渭河南岸河堤路通车后,我每天的通勤时间节省20多分钟。”邹琪说。
2024年9月30日,渭河南岸河堤路东延段建成通车,至此,渭河南岸河堤路陕西境内全线通车,西安、咸阳两地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成为连接西安咸阳交通路网、互联互通的象征和标志的,还有桥。走进彩虹一路跨渭河大桥工程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有序的建设景象。
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战略牵引”——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重点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更好发挥咸阳在关中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全市域梯次推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七个一体化”,进一步统筹主城区、功能组团和县区使命定位。两市间的交通圈、科技圈、产业圈、生活圈、生态圈加快构建。
2023年,西安—咸阳一体化进入实质性建设与成果显现的关键阶段。这一年,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建成通车,渭河高新大桥连通两岸,两市每日往来通勤人数接近30万,“跨区通办”合作事项达到329项,同城化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2024年,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滚动实施西安—咸阳一体化十大示范性工程,彩虹二路高架桥建成通车,西兴高速改扩建工程、彩虹一路跨渭河大桥工程加快建设,西安地铁11号线(咸阳段)纳入西安轨道交通规划,互利共享、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市民在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陈杨寨站乘坐地铁(咸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最终要惠及民生。在教育领域,咸阳66所学校与西安名校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方面,24家医疗机构纳入西安专科联盟建设,患者可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社会保障领域,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同标,陕D牌照小客车纳入西安绕城包年优惠范围。
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不仅体现在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还在于产业协同发展、重点产业链科学布局,这是让两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要素流动形态已从西安虹吸为主转向西安虹吸与外溢并存。
在泾阳县德普赛科精密计量设备产业基地小型设备调试车间,检测员正在对一台台高精度坐标测量机的精度和性能进行检测。

泾阳县德普赛科精密计量设备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咸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西安到泾阳落户,是更看中了泾阳处于西安都市圈核心地带的关键因素。项目于6月初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精密计量检测设备,目前,第一批产品已正式下线,下半年产值预计达到3000万元。”公司总经理助理代满仓说。
“西安制造、咸阳配套”“西安研发、咸阳转化”,咸阳抢抓西安都市圈发展机遇,围绕共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与西安市在重点产业中的上下游衔接和配套建设,积极承接西安产业转移。
如今,更多发展要素、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正在向咸阳聚集,西安咸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两市产业大链群正在形成。
工业硬核突围: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之路
走进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完成各项工序,每20秒就有一台液晶电视下线。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产品经过严格质检后,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市场,成为“咸阳智造”走向世界的代表。
咸阳工业集群化水平已实现大幅提升。以彩虹光电、隆基光伏、法士特、伊利、康惠制药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咸阳高新区规划建设的3.8万平方米中俄产业园,将配套建设各类型标准化厂房及研发办公楼,着力打造中俄产业聚集区。
“通过推进高层次对外开放战略,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目前,咸阳已与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时俱进,勇于在创新中寻找新路。与许多资源型城市相似,彬州曾在发展中面临经济支柱单一的“成长烦恼”。如今,彬州凭创新蹚新路,向“新”前行。
在咸阳(彬州)高端能源化工园区,神华国能彬长低热值煤660MW超超临界CFB示范项目有效提升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水平;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彬州以清洁低碳能化为首位产业,逐步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带动煤电、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咸阳不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改革创新的智慧,正涌动在咸阳的产业脉搏中。
截至目前,咸阳累计改造规上企业520户,其中150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7户,建成先进级智能工厂21个。智能制造新模式深入汽车、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咸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隆基光伏在咸阳建设的单晶硅棒生产线,采用全球领先的技术工艺,产品转换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研发负责人表示,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拥有专利200余项。
同时,咸阳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新赛道。在光子产业领域,咸阳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初步形成从材料、器件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政策托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咸阳工业焕发出崭新的发展活力。
城市品质提升:精雕细琢“景区”之城
阳光正好的秋日,走进咸阳钓鱼台公园,桂花甜香与泥土气息交织,蜿蜒步道上市民或漫步赏景、或驻足休憩,尽情享受“城市绿肺”的馈赠。
放眼咸阳,绿色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从有“渭水之滨、绿色明珠”美誉的渭滨公园,到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秦汉风格为基调的古渡公园,再到咸阳市体育场运动公园、秦都区城市运动公园、文汇公园,以及彩虹桥健身口袋公园、咸阳桥北口袋公园等一批“家门口”的休闲空间,让“幸福咸阳”的城市名片愈发鲜亮。
“这个公园太合心意,方便了周边群众休闲娱乐,我每天都来这锻炼散步,很方便。”在彩虹桥健身口袋公园散步的市民冉立功说。
这份“幸福”的背后,是咸阳多年来锚定城市更新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咸阳始终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为民生”的理念,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打造精品工程,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探索出一条水城融合、绿色宜居、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之路。
2022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造咸兴大道、宝泉路等18条道路,实施引汉济渭咸阳北塬城乡供水工程,新建一批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高质量更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50个,打通陈家台等6条“断头路”……
到2024年,城市建设成效凸显:渭河南岸河堤路等13条“断头路”顺利打通,彩虹二路高架桥、东风路改扩建工程先后通车,177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惠及3.1万户居民,7个新的口袋公园也正式亮相。
打通“断头路”、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积极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完善公厕、市场、广场、人行天桥等公共设施,集中治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违章乱建等城市“顽疾”,一个个发展短板与瓶颈被逐一突破,实现城市有序的“新陈代谢”。
今年,咸阳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
咸兴大道、二厂路下穿陇海铁路隧道、珠泉路等建成通车,让城市交通愈发便捷;从大型公园到口袋绿地,从河道治理到绿化提升,人均绿地面积持续增长,为城市筑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二厂路下穿隧道通车数月,市民畅享(咸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市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累计投入33.3亿元开展清洁取暖试点建设,惠及群众82.5万户。截至目前,城区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达到96%。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市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5天。
民生福祉改善:用心用情书写幸福答卷
咸阳的发展,最终落脚点在民生改善上。
走进西藏民族大学家属院,平整干净的路面,粉刷成统一颜色的楼体,新加装的电梯上下滑动。
“现在有了电梯,上下楼方便了,邻里间走动也多了!”西藏民族大学家属院居民付奋奎笑着按下电梯按钮。
今年,咸阳对全市12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改造成果。同时,积极推进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全年计划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4部,截至6月底,共完成加装62部。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近年来,咸阳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按照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的目标,实施131个项目,让群众的笑容更灿烂,心头的暖意更绵长——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1所、增加学位5.6万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216元、参保人数326.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9万人、综合参保率95%以上……
在改善居住品质,让民生“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的同时,咸阳也聚焦群众最关切的就业需求,将民生保障的重点延伸至“稳就业”领域,以多元举措筑牢民生“基本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咸阳突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双轮驱动,深挖就业岗位,搭建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秦云就业”等平台,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就业服务提质工程……
一项项精准务实的就业举措多点发力、同向赋能,既为求职者搭建起供需对接的桥梁,也为企业输送了人才支撑。
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08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22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332人。
2022年,全年民生支出增加47亿元、增长13.7%,44个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年度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6.7%。
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城镇就业新增5.14万人。
2024年,新增学位1.3万个、托位3400个,新建养老服务中心25个。十大类27个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2025年上半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9元,同比增长6.2%。
落细一张张“民生清单”,兑现一条条“幸福账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感可及。
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咸阳从“中游追赶”到“第一方阵”的跨越之路,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转型之路,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探索之路,也是民生持续改善的幸福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咸阳一定会激扬着“秦地最胜、无如咸阳”的干事创业之风,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建设必将取得新进展、彰显新气象。(来源:咸阳市融媒体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