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0月28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记者唐婷)运-20、“东风二号”导弹、歼-6、歼-8、轰-6……在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10余个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大国重器巍然屹立,彰显着我国“三航”科技的磅礴力量。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室外展场(央广网发 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大国重器“集结”展场
这个面积3万多平米的“硬核”展场,只是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部分。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分为室内展馆和室外展场,其中,室内展馆为专业技术展,规划建设航空馆、航天馆、航海馆、发动机馆、无人机馆和艺术厅等。目前,除了艺术厅、中国航空史临展厅已建成,其他馆正在建设中。
室外展场则为整机展区,建设航空区、航天区、航海区,展示我国历型历代三航装备。目前室外展场已完成一期建设,展示有运-20、歼8E、轰6、歼轰7、初教6、米格-15、长征-2F逃逸塔动力系统和“东风二号”导弹等实物展品。
自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筹建以来,备受外界关注,尽管室内展馆还未完全建成,但仅目前开放的室外整机展场,已经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以及学生群体前来参观学习。据了解,2024年暑假对外开放期间,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接待社会观众40余万人次。

学生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运-20(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唐婷 摄)
“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运-20的物理样机。运-2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多用途战略运输机……”余锦扬是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也是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近一年的讲解工作,让他对这份志愿活动产生了更多感触和思考。
“作为一名讲解员,我带领社会大众和学校学子了解这每一个装备型号背后的历史故事,希望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三航’的种子,或许未来这颗种子就将破土萌芽、茁壮生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同学以及我们西工大学子为‘三航’事业而奋斗终生。”余锦扬说。
在航天展场,“东风二号”导弹宛若一颗耀眼“明星”。记者还未走近,便听到参观人群中的惊叹声,参观者纷纷拿起手机拍摄留影。

参观者正在室外航空展场拍照(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以前都在电视上看到过‘东风二号’,第一次这么近观看。太厉害了!我们国家太厉害了,我太自豪了。”前来参观的王先生激动地表示。
“三航”薪火照耀新程
西北工业大学被称为“总师摇篮”,该校培养了大量国防科技领域的型号总师级人才。据了解,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按照“以实物展示三航科技演进史”的设计思想进行建设,一方面满足航空、航天、航海学科教学实验、实践及国防科普教育需求,支持“总师型”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普及“三航”科技,传承弘扬国防军工文化,成为展示“三航”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展示“三航”发展成就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

暑假期间,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博物馆)迎来大批热爱“三航”的市民游客(央广网发 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大学的博物馆建设是基于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以及长期办学积累的丰富的藏品资源,目的在于支持教学,服务社会。西工大的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的建设,首先是支持我们的专业教学,就是通过实物教学来掌握科技知识,特别是西工大提出的面向未来‘三航’领域的‘总师型’人才培养。另一个,就是传承科学家精神,培植家国情怀。从社会服务来讲,‘三航’科技的普及、‘三航’文化的宣传,特别是新时代大国重器的宣传,让全社会去关注‘三航’科技,支持‘三航’科技,尤其吸引年轻人投身到‘三航’科技领域的发展中。”西北工业大学博物馆建设筹备处处长李小聪介绍。
漫步在室外展场,从划破长空的“歼-8E”到刺破苍穹的“东风二号”,每一个静静矗立的国之重器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段段热血铸就的奋斗史诗,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忠诚与担当。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