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唐婷 高悦

央广网杨凌10月27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高悦 唐婷)“你看这沙苑胡萝卜,条形直溜、表皮光滑,颜色也鲜亮,这都是全程机械化播种的功劳!”在第32届杨凌农高会渭南市展馆的特色农产品展区,大荔县荔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春宁拿起一根胡萝卜向记者介绍。

农高会陕西展馆展示各市区农业产业成果(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展台上,除了新鲜胡萝卜,还有包装精美的鲜切蔬菜。据程春宁介绍,公司采用的播种技术能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镇压、铺滴灌等流程,既保证了胡萝卜的品相与品质,也为后续加工奠定了基础,“我们开发的鲜切蔬菜,家庭买回去不用再加工,直接就能烹饪,很受消费者欢迎。”

农高会渭南展区现场(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我们的茯茶里加了辣木,这可是个‘宝贝’!”仙喜辣木茯茶销售经理张召莉拿起一盒茯茶,向记者分享产品创新亮点。她介绍,辣木是药食同源的植物,把它和茯茶结合,既养生又健康。”这款创新茯茶,让传统茶饮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魅力。

西安欣苗科技生物有限公司的展区前,各类食用菌菌种与有机蔬菜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峥嵘介绍,作为省级和市级科技小院,企业不仅是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还建成了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园,形成了“农林废弃物—食用菌种植—菌渣处理—有机基质—蔬菜栽培”的闭环产业链。

“我们保存了20大类、100多个食用菌品种,很多都是从野生驯化而来的。”王峥嵘坦言,驯化过程并不容易,“得先了解菌种的生物习性,鉴定种业特性,还要研究栽培环境、场所和新设备,一个品种能实现人工栽培,往往需要长时间钻研。”

科技小院展区前的菌菇菌棒(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科技不仅改变了种植模式,还提升了生产效率。王峥嵘提到,以前食用菌栽培多是作坊式,设备不标准,菌包的松紧、碳源氮源比例、含水量等都难把控;如今有了新设备和标准化流程,再加上百级接种环境,成品率从过去的百分之七八十提升到99%以上。“资源浪费少了,出菇品质也更稳定,生物转化率大幅提高。”同时,作为科技小院,企业还把完整的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联合科研院所转化新成果,让科技真正惠及农业生产。

“这是我们刚通过国家审定的油菜品种‘灞油979’,含油量达到50.24%,一斤菜籽差不多能出半碗油!”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薛汉军拿着油菜种子,兴奋地展示种业创新成果。他介绍,团队通过杂交选育、单株选择、单株繁殖等技术,逐年提升油菜的含油量、品质和产量,“从选育到审定,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希望用优质种子,为农民增产、农业增效打下好基础。”

秦创原咸阳种业创新中心展台(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从机械化种植到药食同源的茶饮创新,再到食用菌循环产业链,再到优质作物品种选育,第32届杨凌农高会上,陕西农业的科技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些鲜活案例不仅让本土特色小产业焕发蓬勃生机,更展现出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编辑:侯凯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