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商洛9月11日消息(记者侯凯奇 实习记者苏睿楠)金秋时节,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香菇栽培示范基地里,智慧农业平台实时调控着棚内温光,农户们穿梭在菌架间采收新鲜香菇。这片以食用菌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正以全链升级、科技赋能、多元带农的发展路径,将“小菌菇”培育成带动8镇20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为陕西秦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镇安样板”。
农户在菌棒上采摘香菇(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从“菌种”到“品牌” 构建发展闭环
走进位于镇安县东北部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从菌种繁育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清晰可见。作为2024年省级绩效评价优秀园区,这里自2021年启动一期建设以来,便以“全链开发”为核心思路,投入9600万元建成年产2000万袋的菌种繁育选育中心、350万袋菌袋生产线,为产业发展筑牢“源头根基”;3个200万袋香菇栽培示范基地、1个30亩塔式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让标准化种植覆盖田间地头;而2条年产300吨香菇脆片生产线、2条年产1000吨香菇酱生产线,则让新鲜菌菇摇身变成高附加值产品。
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包装香菇(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产业链的延伸,更离不开品牌的加持。园区全力打造“镇安香菇”“镇安木耳”区域公用品牌,注册“清野秦绿”“秦楚岭香”商标,其中“清野秦绿”先后斩获“商洛名品”“陕西名牌”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线上依托电商直播带货,线下进驻商超专柜、设立特产馆,立体化销售网络让镇安菌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8.7%,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破解用地痛点 激活产业动能
“山区平地少,我们就往‘空中’要空间!”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之超的话道出了园区的创新智慧。针对山区土地资源有限的难题,园区创新推出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不仅比传统大棚吊袋式成本降低30%,360度旋转的菌袋还能均匀接收光照和水分,让木耳产量提升30%以上。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种植模式上,更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商洛市丰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数字化大屏映入眼帘。“以前是一个棚一个水龙头放水,效率很低,现在加了电磁感应阀之后,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方便多了。”丰菇源农业公司负责人蒋维华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在大屏实时监控的背后连接着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内200多个整齐排列大棚,智慧农业平台将自动调控棚内光照与温度。
工作人员操控智能控制终端(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园区还与陕西省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设立专家工作站,引进21个食用菌新品种,年培训菇农200人次;建立食用菌产业信息交流群,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让98%的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科技正成为镇安菌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创新联农带动模式 共享发展红利
“去年种菇赚了8万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香菇大棚里,种植户汤正余笑着对记者说。作为园区带农增收的受益者,他从菌种获取、技术指导到产品销售,全程都有龙头企业保驾护航,彻底打消了“种不好、卖不出”的顾虑。
种植户汤正余向记者介绍增收情况(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这样的增收故事,在园区覆盖的村镇中并不少见。园区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农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条。以庙沟村为例,村里将130万元财政资金入股丰菇源公司,每年按5%收取固定收益,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5万元,实现财政资金“输血”向产业“造血”的转变。
对于农户而言,参与产业发展的途径更是多元。在园区企业的生产基地里,像田桂芝这样的务工村民有了稳定工作,“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活干,现在在产业园上班,一年能挣2万多,还能照顾家里。”目前,园区已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吸纳大量周边农户就业,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
农户展示一箩筐圆润饱满的香菇(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从“局部见闻”到“全链理解”,镇安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意”不在于种出多好的香菇,而在于用工业化思维做农业、用市场化思维做产品。通过智能化、多元化双轮驱动,把“小菌菇”做成“大产业”,把“穷山沟”变成“致富窝”。2026年二期项目全面投产后,园区年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预计带动1.2万户农民持续增收,为陕南山区乡村振兴写下的“镇安答案”。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