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塬圪塔村的温室大棚里,赤松茸正迎来采收旺季。掀开棚膜,琥珀色的菌盖顶破秸秆层叠的“被褥”,白胖的菌柄顶着伞状菌帽,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剑捧着刚采下的赤松茸笑道:“这‘致富伞’今年平均每斤卖到6块钱,村集体经济的80亩食用菌能挣小百万!”
客商与塬圪塔村党支部书记王剑检查刚入库的赤松茸(印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小村庄,在2017年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2018年开始种植香菇,2022年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引进羊肚菌、赤松茸等高附加值品种。现如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成标准化大棚80座,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修剪下来的苹果枝条等农林废料作培养基,今年年产鲜菇160吨,带动2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培养基’”。河南籍技术指导员侯东指着菌床介绍,当地每年产生的玉米、苹果等农林废料逾500吨,配合1200米海拔的昼夜温差优势,使赤松茸生长周期稳定在45天,产量达传统品种的2倍。经检测,当地赤松茸氨基酸含量较常规产区提升18%,形成独特风味优势。
村民正在采摘赤松茸(印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菌棚务工的村民郭彩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务工100元,一年能干7个多月,能挣2万多块钱!”一旁的四川客商李东升也介绍他的收购进度:“我们每天从这里通过冷链运输3000多斤赤松茸,发往上海、重庆、天津等地,口感非常好,广受消费者青睐。”
“下一步,我们重点推进产业链延伸,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通过菌菇深加工,塑造村集体经济特色品牌,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憧憬未来,王剑信心满满。(印台区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苏睿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