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4月23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记者段懿庭)“咸阳市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4月2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冷劲松介绍了咸阳市在新型工业化、农业强市建设、文旅产业发展以及西安—咸阳一体化等方面的成果。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段懿庭 摄)
秦创原是陕西科技创新的总平台。2022年,陕西省赋予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光荣任务。近年来,咸阳把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一个重点,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2024年,咸阳落地转化科技成果企业108家,仅次于西安。去年能够落地这么多企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介绍。
成立陕西全省首个科技工委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咸阳市以政策引领、体制支撑。当前,咸阳成立了全省首个科技工委,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去年机构改革中,全面恢复了县级科技局,体现出咸阳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
据介绍,咸阳市人大去年在西部地区地级市中率先颁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立法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重要举措,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支队伍”打通科技转化
“我们聚焦的是‘用才’,而不是‘育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人才用好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关键。”会上,杨冲锋反复提到这一点。
据介绍,咸阳市积极建立人才引用“四支队伍”,其中两支在高校院所,两支在企业。科技顾问队伍,聘请了59位两院院士作为咸阳的科技顾问,咸阳市委、市政府每年坚持慰问,争取在咸阳转化研究成果。聘请了363位科技大使,不少是西安等地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或单位的负责同志。技术经纪人队伍,由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坚持常年奔走在西安和全国高校院所,把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到咸阳。还有科技特派员队伍,都在企业,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成果、技术。通过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纪人、科技特派员,打通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近年来,咸阳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促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进位、上市”。
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51家、高新技术企业746家,较2021年分别增长4.8倍、3.5倍。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强度达到1.32%,但和先进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去年彩虹股份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一个企业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科隆新材成功在北交所上市。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目前,咸阳市实施新一轮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侧重点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咸阳获批陕西省2个创新聚集区,第一批全省批了6个,咸阳有2个。一个是中医药创新聚集区,另一个是电子显示创新聚集区。
“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政策资源纷纷向咸阳聚集,咸阳有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在电子显示和中医药领域有影响力的地区。”杨冲锋在发言中表示,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去年正式落地咸阳高新区,一个地级市2个985高校进驻,还有现有的15所高校,这样的科教资源集聚在地级市中是比较少见的。咸阳不断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创新和产业融合走向纵深。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据了解,咸阳连续举办三届“人才兴咸”大会,今年还将举办第四届“人才兴咸”大会,通过人才兴咸大会,向全省、全国显示咸阳对科技创新工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2023年咸阳在全国城市中创新能力排名为104名,在全省仅次于西安,今年还要不断前进,在此基础上有望创建成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此外,陕西沿着渭河构建一个从西安航天产业园到西安高新区到咸阳高新区的创新带。在这个创新带上有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两个省级高新区,我们将着力打造咸兴武科创走廊。我们和很多高校院所,比如说西工大在彬州联合建立研究院,今年还有3所大学的科技园和5个省级以上的科创平台将在咸阳建立,这些都是在优化科技创新方面聚力发力的结果。”杨冲锋介绍。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