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西安12月18日消息 “现在我所在的西安综合保税区附近高楼林立,铁路场站快速发展,进口商品琳琅满目。自信开放、国际范十足已经成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新标签。”在西安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出口集结中心,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乐自豪地说。
西安作为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吴乐见证了它如何在中欧班列等国际商贸物流通道发展的带动下,敞开通向世界的“窗口”。
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总书记强调,陕西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重要对外开放通道,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欧班列开行,促进西安浐灞国际港中央商务区更好发展(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近年来,西安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创新举措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勇担重任,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迈出新步伐,呈现新气象。全市对外开放的崭新成果正不断被市民群众看见和感知。
中欧班列联通中外 路通货畅惠及更多市民
“之前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西安的东北部,很偏僻,那时大家想到我们这里来,只有一条线路公交车,中欧班列这些年的发展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乐回忆道。
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批装载无纺布的货车从西安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装卸。5至6天后,这批无纺布将经由中欧班列长安号,抵达哈萨克斯坦目的地。每天,6至8列中欧班列(西安)源源不断从这里始发。
吴乐介绍中欧班列长安号给周边带来的变化(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得益于西安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更适合承担货物的集结和分发,我们就联合多个单位建成了西安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出口集结中心,并创新推出‘安检前置、区港联动、抵港直装’一体化监管模式等便利通关措施。”吴乐说,这些年来看到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的线路和班次越来越多,出口进口的货物量也在增加,感到非常欣慰。
吴乐陪着中欧班列长安号一步步成长,也见证着港务区发展建设的日新月异。2023年12月,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浐灞生态区整合组建成立西安浐灞国际港。如今,这里的中央商务区落地,铁路场站快速发展,聚集了产业和人气,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加快了西安对外开放的步伐。
经由一列列驰而不息的中欧班列,西安本土企业生产的商品不仅得以“出海”,国外的商品也满载而至,让西安市民“足不出城”就能买到洋货。
西安浐灞国际港一商店内,消费者正在选购商品(央广网发 李奕宏 摄)
中亚国家的啤酒、蜂蜜、饼干、糖果……在西安浐灞国际港一家企业的生活体验馆里,摆满了“搭乘”中欧班列而来的消费品。如今,陕西有不少餐饮店制作销售的油泼面就是选用了哈萨克斯坦面粉和菜籽油,古都人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这些“丝路美食”。
“从工作到现在也见证西安的开放发展,我们公司从做国内市场到现在在中亚建有自己的基地,正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现在西安市民对中亚食品的认可度不断增强,我们公司‘走出去’的信心更强了。”该企业总经理助理李月波说。
西安中亚公园内,附近居民正在跳民族舞蹈(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西安因势利导,建立了集游、购、食、乐一站式体验平台的中亚公园丝路会客厅。今年5月19日,中亚公园正式开园,市民闲暇时间可以在公园内尽情欣赏中亚风情的雕塑展陈,也能在丝路会客厅买到“中亚造”商品。“现在这里商品种类由开始的700余种增加到了1200余种。目前我们还在进行升级,增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升级之后品类将达到2000余种。”中亚公园丝路会客厅馆长雷建刚说。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和当代“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西安用开放、创新作笔,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新载体、新业态,让对外开放的通道更便捷顺畅,也让发展红利更好地惠及市民群众。
一湾清水引八方游客 好生态造福百姓
白鹭踱步觅食,彩鹮、鹈鹕、中华秋沙鸭等跃动翅膀,轻快飞过,河面波光粼粼,植物五彩斑斓……最近,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区域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里,大批候鸟在此越冬,如诗如画美景呈现在市民眼前。
“现在一到候鸟迁徙季,公园的场面真是热闹。每日候鸟观测量最多可达到1万只,平均也有5000只左右。家门口的鸟类越来越多了,也见证着生态越来越好。”看着园内生态美景引得大量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梁佳欣开心不已。每逢节假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一天接待游客量会达到2万人次。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初冬景色(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如今的情景,在过去可不敢想象。“11年前建园之前,这里有一些挖沙地和垃圾场,河流受到污染,自然形态遭到破坏,是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灾区。”梁佳欣回忆道。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留大自然的原貌。“建设中基本上没有太多人工干预,在原本的地形上进行生态恢复,把垃圾、沙清理走,将所有池塘连成一条线,让水呈现流动性。”梁佳欣说。
建成后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占地4715亩,水域面积占到其中一半,内有110余座岛屿和近200种植物,植被覆盖率达到98%,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候鸟在此栖息。目前,园内观测到的鸟类种数从开园时的30种增加到149种,其中不乏黑鹳、中华秋沙鸭、白琵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市民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欣赏湖景(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种类繁多的鸟类吸引观鸟爱好者蜂拥而至,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水杉林倒映在水面,也成为了一道风景。西安市民姜欣拿着手中的镜头记录眼前的美景。“从社交软件上看到这里新出了个‘网红’水杉林,就过来拍点视频和朋友分享,很放松。”姜欣说。
为让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同时增强爱绿护绿意识,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还定期举办观鸟活动和自然教育课程,并规划研学科普业态,推动更多动植物科普走进中小学课堂。“通过生态公园的打造,实现‘送一缕清风给西安,还一江清流给渭河’的效果。”梁佳欣说。
西安市环城公园碧水环绕 (央广网发 西安城墙景区供图)
作为西安最大的湿地公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美丽蝶变也助力着浐灞发展。如今的浐灞被列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里水清景美、鸟语花香,已经成为西安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城市新区。走进浐灞,如同走进一个会呼吸的生态大公园。
不只浐灞,生态建设在西安这座城市多点开花。近年来,西安沿河而建奥体中央公园、中亚公园等9座大型公园,实现杏园等92处“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见缝填绿,由“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快步迈进,让好生态真正来到老百姓身边。
创新方式 讲活十三朝古都新故事
说起西安,古老的城墙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这座城市赠予世界的独特文化标志。如何保护好西安城墙,利用城墙向世界讲好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是西安城墙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陈鑫和同事们经常琢磨的话题。
在西安城墙工作12年,陈鑫的大部分时间是为游客扮演铁甲武士,曾被同事们调侃成了西安城墙最帅的武士,但他认为很值。“游客过来与我们合影留念,不少外国朋友也很喜欢我们,因为我们让这些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很有成就感。”
陈鑫在城墙上与扮演铁甲武士的工作人员合影(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西安城墙考察,嘱托我们‘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这几年我们制定了科学的城墙保护方案,精心维护,并利用科技手段呵护好这个世界级的宝贝。同时,我们也创作出了梦长安、城墙武士巡城、特色文创等,想努力把城墙保护好、把西安城墙的故事给世界讲好。”陈鑫说。
如今的陈鑫,已转岗到西安城墙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但提起城墙,他依旧滔滔不绝。“这些年我和城墙见证了彼此的越来越好,我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未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西安城墙看看,我们将会把城墙最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西安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可以挖掘的内容很多。在西安千古情景区内,以周秦汉唐的文化历史为核心不断地进行节目创新,全年为观众呈现近百台演艺秀。大型舞台剧《西安千古情》让市民游客通过一场演出,就可以了解到城市的悠久历史。
西安千古情景区烟云街上,游客正在观看古装舞蹈表演(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舞台上的兵马俑,还有黄沙、瀑布,全面演绎了西安的千年历史,视觉上很震撼。”观看完大型舞台剧《西安千古情》演出后,西安市民王佳鑫感叹道。剧中,“半坡之光”“周韵秦风”“汉使张骞”“大唐盛世”等篇章在光影穿梭中,将周秦汉唐时的西安场景一一展现。高科技舞台和各种演出形式的创新,让这些陈列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以生动的呈现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视野。
好的文化故事不仅要讲给西安本地市民,更要讲给世界听。这是文化之城——西安的自信。
2023年10月,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西部地区最大规模的文化艺术综合体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此后便吸引了一系列高水平文艺演出在此汇聚。
鸟瞰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紧邻西安奥体中心,整体建筑造型以西安半坡出土的传统乐器“埙”为原型。5个灵动的主体建筑依次排开,其设计取意于中国传统五声音调“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歌剧院、传媒中心、多功能厅、音乐厅、电影院。《无界·长安》是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2023年10月首演至今,已在长安乐驻场并长期上演。
“演出通过震撼磅礴的视听效果和万象缤纷的舞台光影呈现,既有秦腔、鼓乐、皮影等原汁原味的陕西传统非遗技艺,又充满科技感与舞台创意,表现了多元文化发展下中国与世界的交融、碰撞。”西安长安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毓说。《无界·长安》自2024年2月运营以来,截至目前已完成344场演出,吸引观众约17万人次。
文化西安,这座沉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正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观众的喝彩声中,被重新打开。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
统筹:陶玉德
监制:郭俊秀
策划:张伟 官文清
文字:陈锵
视频:侯凯奇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