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 唐婷
央广网延安10月21日消息(记者 苏睿楠)在陕北安塞的沟壑之间,南沟村曾是一个被贫困缠绕的“拐沟村”。如今,这里漫山遍野的矮化密植果园,如同镶嵌于黄土高原的璀璨明珠。这里产出的苹果所抵达的高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它们不仅结在枝头,更曾遨游于太空。
2021年,陕西延安苹果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品尝到的第一口新鲜水果。此后的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出差”时的必备水果,依然是来自这片黄土地的延安苹果。可以说延安苹果的品质,获得了国家级的“天花板”认证。
“为啥种苹果?咱们陕北是‘天时地利人和’!”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道出了选择的根源。山高、黄土厚、光照足、昼夜温差大,这些曾是发展阻力的自然条件,反而成了孕育高品质山地苹果的绝佳优势。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然而,选择之后的转型更需要魄力。南沟村毅然淘汰了过去投入高、效益低的坡地乔化果园,全面推广矮化密植模式。“过去一亩地要投入七八千,现在最多三千块!”张润生算了一笔账:地块平整后,打药、施肥、运输全程机械化,成本大幅降低,“省下来的,就是农民纯赚的。”
这场技术革命,让69岁的村民赵永东感触颇深。他不仅将老果园改种新品种,更用上了新技术。“儿子通过直播就可以把我们的苹果卖到全国,不套袋的都能卖到8块钱一斤!”赵永东成了村里产业升级的先行者和受益者。
产业能否长久,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惠及于民。南沟村探索出的答案是:“三变”改革。
村党支部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合建起106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村民占股49%,企业占股51%,风险共担,红利共享。“三年后果园见效,扣除成本按股分红,”张润生介绍,“村集体每年也能稳定分红10万元以上。”
这不仅是一种分配机制,更是一种发展共同体。村民既是“股东”,也是园区工人。园区每年提供280多个务工岗位。此外,创新的“我在南沟有棵树”认养活动,又将消费者与土地连接。一颗苹果,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将村民、村集体、企业紧密联结,激发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
南沟村的视野,并未停留在单纯的种植上。他们正致力于让一颗苹果的价值最大化,实现从一产向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延伸。

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向前端融合,南沟村将苹果产业与生态建设绑定。新建的7座蓄水坝、9座蓄水池,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更保障了果园的精准灌溉,让“绿水青山”真正润泽了“金山银山”。
向后端延伸,产业链正在拉长。规划中的气调冷库、苹果深加工工厂,将让苹果变身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脯,大幅提升附加值。
向周边拓展,农旅融合风生水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果,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研学。赵永东除了种果、卖果,还成了研学活动的讲师。这颗苹果,串联起了生态观光、劳动教育、休闲度假,让南沟村从一个农业村,成长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充满活力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南沟村的振兴故事,是一颗苹果的“蝶变”史。一颗小苹果得益于好的种植技术走上了太空。依托苹果种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串联多元业态,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里也可谱写出群众可感可及的振兴图景。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