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群山中,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大地指纹般蜿蜒伸展,这里便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凤堰梯田。当春日的阳光洒向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场关于水资源管理与遗产保护的深度对话正在这里展开。

位于陕西汉阴县的凤堰梯田(汉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活水润梯田 生态智慧滋养千年农耕文明

站在海拔600余米的老君关观景台俯瞰,凤堰梯田的灌溉系统如毛细血管般布满山体。清代移民吴氏家族因地制宜,利用凤凰山天然降水和溪流,通过“竹枧导水”“鱼鳞坑蓄水”等技术,将山泉引入层层梯田。这种“自流灌溉”模式无需机械动力,却能通过设堰开沟挖渠、开凿分水口等微地形的营造,控制径流,进行水量分配和流量调节,使万亩梯田实现“旱涝保收”。

2025年世界日·中国水周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究活动在陕西汉阴举行,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刘学应在研讨中指出:“凤堰梯田的灌溉系统是传统生态智慧的完美体现。其‘蓄、引、灌、排’一体化设计,不仅解决了山区农业用水难题,还通过梯田湿地系统净化水质,维持了区域生态平衡。”数据显示,这套系统至今仍灌溉着漩涡镇1.2万亩农田,惠及周边8个行政村的万余村民。

守护与新生 现代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在汉阴县水利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实时监测着梯田的雨量、水源、水位等情况,对灌溉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汉阴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李权兵介绍:“我们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准确掌握梯田的需水情况,合理确定灌溉时间和水量,实现科学灌溉。”

除了科技赋能,还建立了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保护格局。当地政府对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秦岭生态、文物 “展品” 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同时,出台区域风貌管理办法,制定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凤堰灌区建设等相关规划,组织农户学习传统灌溉技术和生态保护知识。村民吴新树说:“过去我们只知道种地,现在懂得了每一道田埂、每一条水沟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水韵与振兴 遗产价值激活乡村未来

如今的凤堰梯田不仅是农业遗产,更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每年春季灌水期,镜面般的梯田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秋季稻浪金黄,游客们在观景台上感受丰收的喜悦。当地顺势发展起民宿、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我们家的农家乐,使用的大米、油等食材都来自梯田。我们把自用的食材留够,其余都卖给游客,每年能销售粮油2000余公斤,年收入可达20万元。”漩涡镇东河村凤栖客栈农家乐负责人林逸杉说。

“我们正在谋划水利遗产保护修复项目、遗产水保园建设,计划将传统灌溉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汉阴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李权兵表示,未来将与多部门联合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让灌溉工程遗产在保护开发利用中为乡村振兴助力。(汉阴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编辑:陈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