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1月7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陆显翊)当前,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课题。医联体建设正是推动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路径。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第三医院从2019年牵头组建未央区城市医疗集团,到2023年11月建立卫星医院,一步步织密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妇产科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领域,在资源下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院妇产科主任范小斌,一位深耕临床多年的专家,带领团队主动走进社区,她的实践故事,成为了医联体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
资源下沉社区 服务悄然变化

范小斌正在查看工作信息(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陆显翊 摄)
“过去,患者都习惯往大医院跑,社区医院的力量比较单薄,患者要往来城乡来回奔波,做检查当天拿不到结果,确实耗费时间精力。”说起几年前基层妇产服务的状况,范小斌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场景。
这样的局面如今正悄然改变。在国家推进分级诊疗、深化医联体建设的政策支持下,西安市第三医院将妇产科专家团队“搬”进了未央区的社区中心。
范小斌介绍,以卫星医院(汉城)、徐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现在周一至周五都有经验丰富的妇产科专家固定坐诊,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固定时段有专家坐诊。她和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这些社区完善基础妇产检查能力。
“基础监测前置到社区意义很大。孕妇从建档领手册开始,基础的健康管理和随访监测在‘家门口’就能完成。”范小斌解释,这种改变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碰上雨雪天或者行动不便,居民不用跑远路,在社区医院就能做必要的检查,省去了不少周折。”
2023年以来,仅汉城和徐家湾两个点,妇产门诊量已过万例,居民对社区服务接纳度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用心沟通解惑 架起信任之桥
优质资源来了,如何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这是资源下沉初期面临的关键挑战。

范小斌分享医疗知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社区服务,建立信任是基石。”范小斌深有体会地说。她回忆起团队刚开始进入社区定期出诊时的细节:“医生佩戴着醒目的工牌,这是赢得患者信任的第一步,真正让大家相信三甲医院医生就在身边。”
在相对宽松的社区诊室环境里,范小斌敏锐地发现,这恰恰为深度医患沟通提供了宝贵机会。她不再满足于医生坐等患者,而是鼓励团队特别是年轻医生转换角色:“在社区,更需要主动交流,耐心解答疑问,把专业的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清楚。”

孕妇课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针对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团队建立了专门的孕妇学校,定期讲解孕期保健、分娩知识;组建由社区医生管理的孕妇群,及时推送科普信息、回答疑问。
“信任是在每一次细致、耐心的交流中自然积累起来的。”范小斌说。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生确实能解答困惑、解决问题,三甲医院的技术与服务真正延伸到了身边,心头的疑虑就慢慢消散了。
上下联动协作 畅通生命通道
医联体的价值,不仅在于日常服务的便利与信任的建立,更体现在关键时刻的生命守护上。高效的上下转诊机制是关键一环。对于在社区发现的急危重孕产妇或疑难病例,西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与各社区站点之间搭建起了“绿色转诊通道”。
范小斌自己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生死时速”。一次在社区义诊时,她看到一位已经做过两次剖宫产的孕妇在做胎心监测,对方担心第三次剖宫产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当时就和孕妇反复沟通,细致分析各种可能性及应对措施,既缓解对方的焦虑,更明确告知一旦有险情,通过医联体转诊到医院。”沟通后,这位孕妇后续顺利通过绿色通道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完成了剖宫产手术,母婴平安。
在社区实践的日子里,范小斌感受着资源下沉带来的多层次变化。对年轻医生来说,社区是一个宝贵的锻炼平台。他们在这里学习主动沟通、独立接诊甚至协调复杂转诊的能力,“这是在医院常规环境中难以获得的宝贵成长”。深入社区接触居民,也让年轻医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患者所需,为成为有情怀、有温度的医生打下了基础。
“在妇产科工作多年,更明白尊重和信任的份量。”范小斌道出她的行医理念。无论是查房前习惯性地捂热听诊器的小举动,还是小心搀扶年迈患者上检查床的细心,或是严格维护诊疗私密性的坚持,这些都是她眼中医生本分的一部分。“当患者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很多沟通障碍自然能化解。”她笃信。
谈到未来,范小斌对医联体深化合作充满期待。她计划联合医院更多力量,将健康科普讲座更深入地送进社区;创造条件接收更多社区医护人员到医院进修,“授人以渔”地提升基层骨干能力;也希望能引入更多数字化手段,让健康管理与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医联体建设还有很大空间可为,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居民,特别是女性和儿童的健康需求,都能在家门口得到有温度、有质量的回应。”范小斌的语气里透着继续深耕基层服务的决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