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榆林10月3日消息(记者陈锵)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共生。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截至2025年6月底,榆阳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区级非遗项目59个。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2名、市级14名,县级63名。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根脉,又以开放视野拥抱时代变化,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既留住了文化的“魂”,又找到了时代的“路”。
非遗银器,一锤一錾皆手工温度
榆林古城的晨光照进老街深处,在榆阳区传统银器非遗传承人杨伟慧的工作室里,百余件泛着铜锈的工具在案台上“沉默列队”。他持钳的手稳如磐石,这样的熔炼、倒模、淬火,他已重复了38年。
杨伟慧在工作室錾刻银器(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清光绪十六年,杨氏先祖银匠手艺早在西北一带有较高声誉,他是家里第五代传人。“我打小就是听着錾刀敲银的叮当声长大的,那时总凑在老人身边,看银片在锤下慢慢有了形状,心里的好奇像被点燃的银火。”杨伟慧说。
融化银料、锻打塑形、錾刻花纹、打磨抛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藏着老银匠的独家门道。如今,杨伟慧与妻子一同守着这份手艺,他们知道,耐住性子,沉下心来才能让银器有温度。在工业流水线吞噬手作温度的今天,他的工作室里始终回荡着錾刀叩击银片的叮当古韵。
2023年,他用3.6斤白银,耗时两年纯手工打造的银质珍饰藏盒,凭借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这件作品里,掐丝的细腻、錾刻的力道、镶嵌的精准,每一处都藏着陕北文化的魂,这既是榆林“杨银匠”五代传承创新的工艺积淀,更是榆阳银匠非遗技艺的生动缩影。
2023年,珍饰藏盒荣获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暨第四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银奖;同年,杨伟慧被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各类赛事与活动中斩获的荣誉,都是对其匠心坚守的有力见证。
作为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匠项目,其核心魅力正源于这份“步步见匠心”的精湛技艺与厚重文化底蕴。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在磨炼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也让老手艺始终带着文化的温度,在时光里熠熠生辉。
针起线落,一丝一缕织就文化传承
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藏在榆阳古城老巷的窗棂后,也藏在王爱苹的指尖下。作为榆阳非遗刺绣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她用三十余载光阴,从细腻灵动的刺绣、纹理精巧的编织,到充满趣味的手工制品,让这门承载着陕北风情的老手艺,既留住了传统的根,又长出了时代的新枝。
进校园开展社团课程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她累计帮助数万市民在闲暇时光里发掘手工兴趣,被亲切称作榆林古城上的“万人师”。为让刺绣编织技艺薪火相传,她坚持举办公益培训,走进社区、社团、学校、文化馆、福利院,将针法技巧倾囊相授。
这份坚守与付出,让荣誉与认可接踵而至。2021年,她先后斩获“榆林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榆林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成为手工领域的标杆人物。2024年,她凭借精湛技艺与行业影响力,获评“陕西省工艺美术行业大师”称号,榆林市政府为其刺绣工坊授予“榆林市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王爱苹开展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比荣誉更动人的,是她对“技艺传承”的执着。在她的课堂上,既有80岁的长者静心研学,也有4、5岁的孩童好奇尝试。“一个人会,那不叫会,把手艺教给孩子,才算真的留住了根。”怀着这份信念,她让更多人触摸到非遗的“温度”,也为榆林手工刺绣编织产业发展注入微薄却坚实的力量。
在传承之外,王爱苹更懂创新的意义。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系列受欢迎的刺绣文创产品,将体现榆阳农耕文化的毛驴形象做成实用的香包、钥匙包;用传统盘扣、吉祥扣做成纤手衣、耳环,让老手艺走出“橱窗”,成为能融入日常生活的美好物件,也让榆阳刺绣的独特魅力,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得更远。
枣木雕刻,一凿一木藏匠心巧思
黄河水滋养着陕北的土地,也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榆林,遍布田野的枣树,不仅结出甘甜的果实,更在传承人杨彦飞的手中,化作承载文化记忆的枣木雕。
杨彦飞正在雕刻枣木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杨彦飞以“守护文脉、赋能于人”为核心理念,构建“展示-教学-赋能”三位一体的多维传承矩阵,让枣木雕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以馆为核,他将信天游枣木雕刻艺术馆打造为枣木雕文化的“精神地标”,配套设立活态体验室,通过“大师现场创作+游客上手体验”的模式,让原本藏于工坊的技艺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互动”,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
与榆林学院、榆林市老年大学分校等院校共建教学实践创新基地,推动枣木雕技艺纳入高校艺术专业、老年大学兴趣课程体系;作为榆阳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开发“非遗技艺+地域文化”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在凿刻之间感知传统技艺的匠心与智慧。同时,针对残障群体开设专项技艺培训班,提供免费教学与就业指导,助力其“以手造物、以艺谋生”。
杨彦飞为学生教授雕刻技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围绕“文化+”战略,拓展产品应用维度,持续开发“地域特色文创”,如印有陕北民歌的盲盒、迷你木雕把件、枣木茶具、餐具、实用品。结合榆林“红枣主产区”的地域优势,打造“枣文化产业系列”,将枣木雕与红枣农产品联动,推出“红枣礼盒+枣木雕刻伴手礼”组合产品,以文化赋能农产品升级。
这份匠心坚守与传承,让他的作品多次站上高规格舞台。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内收藏展示,到德国、日本的海外亮相,每一件带着陕北地域特色的枣木雕,都成了传递中国文化的“使者”,让这门手艺有了更高的文化分量。
未来,杨彦飞将以“枣木为媒,让中国技艺对话世界”为愿景,持续推动枣木雕从“地域非遗”升级为“全球文化IP”,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承载中华文脉的“文化名片”,实现“一木一故事、一雕一文化”的内容价值。
在榆阳区,多样非遗同样绽放光彩。剪纸以红纸为媒,剪刀起落间,陕北窑洞的质朴风情、民俗节庆的热闹场景跃然纸上,每一道纹路都是黄土高原生活的生动注脚;柳编取材本地柳条,经选料、去皮、编织等多道细致工序,将自然之材化为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意趣的筐篓器物,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而泥塑与石雕,更显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蕴。在匠人指尖揉捏间,塑出憨态可掬的民俗形象,雕出纹理细腻的艺术摆件。这些凝结心血的作品,让榆阳地域文化的精气神在时光中凝固、在传承中代代相传。
榆阳的非遗故事,从来都不是陈列在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银匠的火、绣娘的针、木雕匠的刀下……生长在传承人守正创新的掌心。这些扎根于黄土地的非遗项目,正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姿态,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榆阳的文化长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