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场细雨过后,徜徉在秦岭脚下、渭水河畔的渭滨区,只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洁净如洗;绿带缠绕的生态大道,车辆如梭;郁郁葱葱的生态游园,风光旖旎;奔流不息的“母亲河”,横贯全区。望秦岭,绵延起伏,层峦叠翠;看渭水,蜿蜒流淌,水鸟翩跹。

漫步山水田园、秀美上川,纷至沓来的游人,赏美景、品美食、观民俗,消费带“三产”;枝蔓上的串串葡萄,仿佛“绿色银行”;芬芳馥郁的玫瑰园里,“花”海点成“金”;挂满枝头的花椒,让“麻豆豆”变成“钱串串”;西部传感器产业园一批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崛起……每到一处,记者都能感受到“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的喜人景象。

这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摘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桂冠、清姜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之后,奋力向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标昂扬奋进的真实写照。

那么,渭滨区是如何践行“两山”理念,同步提升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

向“绿”而行:做足生态“含绿量”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立足自身优势,锻长板、补短板、促转型,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彩答卷。”宝鸡市委副书记、渭滨区委书记段小龙说。

高家镇厥湾村的油桃成熟了

瑾瑜玫瑰产业园一角

美丽的陕西石鼓现代农业园

让山更绿。中央水塔、中华祖脉大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渭滨,石鼓镇、神农镇、高家镇3镇27个行政村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8%。这里,山峁台塬沟壑纵横,12条河流密如“蛛网”,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市区级国有林场,既是最宝贵的绿色“碳”库,也是最有潜力的发展良地。

对此,渭滨区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全面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在“绿”字上下功夫、在“水”字上做文章,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对破坏生态环境踩“红线”,敢亮剑、出重拳、下硬茬,“无禁区”“零容忍”纠治秦岭区域违建别墅、小水电站等,先后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铺设管网,封堵排污口。相继建成了古弓鱼公园、九龙山公园、清姜河生态景观公园、姜水园等,修复生态49万平方米,建成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综合监管系统,网格化监管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保护了栖息在秦岭北麓的13科28种兽类、19科63种鸟类等野生动物,这里吸引了中华秋沙鸭等多种珍稀物种栖息。

让天更蓝。建立“11+3”“2345”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长效化开展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施工扬尘整治等专项行动,实现燃煤锅炉全清零、散乱污企业全治理、工业污染源全改造,镇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实现全覆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稳居四区第一。

让水更清。突出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完成12条河流确权划界和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对11条渭河一级支流98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渭河支流生态提升等20多个河流生态治理及修复项目,启动渭河1500亩生态提升工程,绿化道路水系157.8公里。清姜河获评全省幸福河湖、第二批全国“最美家乡河”。

让土更净。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严控化肥和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常态化开展专项节能监察,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行业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城区每500米就有一处绿地游园,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6.2%,森林覆盖率56.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7.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无劣V类水体、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如今,走进渭滨,观赏山清水秀的生态美景,满眼翠绿,仿佛置身“富春山居图”;醉心林木花草,犹如品读怡情诗句,又如赏鉴画作,让人不出城郭而获绿景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水韵之乐,处处展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的秀美画卷。

点“绿”生金:提升产业“含金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含绿量大,不光是绿色生态之美,更是绿色产业之美。”渭滨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昱昕说,“我们依托秦岭北麓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致力把绿水青山‘高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在生态农业上下功夫、在文化旅游上出实招、在特色产业上求突破,厚植绿水青山底色、彰显金山银山成色,点‘绿’生金,让产业‘含金量’越来越足。”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石鼓镇李家槽村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成立秦岭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玫瑰产业园500余亩,把145户群众镶嵌在“花”的产业链上,精心打造集食用玫瑰标准化种植、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秦岭玫瑰”品牌,形成1.5公里观光长廊和玫瑰主题花海公园,连续三年举办“玫瑰之缘相约渭滨”宝鸡秦岭玫瑰文化旅游节,吸引观光游客50余万人次。

过去,地处秦岭北麓鸡峰山旅游风景区脚下的茵香河村,是出了名的贫穷“后山村”。渭滨区在“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中,把绿色生态融入文化旅游之中,聚力打造都市近郊游的“后花园”,探索茵香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创新发展EOD模式。如今的茵香河村风景秀美,络绎不绝的游人和众多拍照打卡的网红点,成了茵香河畔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23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关中“未来乡村”是啥模样?渭滨区创思路、求突破、谋得深、想得远,提出打造自然生态、产业兴旺、低碳宜居、文化赋能、和美安定、创业共富的关中“未来乡村”新样板,整合上川、晁峪、新安3个村,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用在创新链上、把群众嵌在致富链上,探索“村村抱团、村企村社联动、职业经理人入村”发展运营模式,联合成立村级资产管理公司、峪见新川股份运营公司,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结算”,村民通过资产入股、务工参与,成为公司“股东”“员工”,分红赚薪金。目前,“日兆山谷”农旅田园体验基地游人如织,“晁金儿”菌宴“一桌饭”特色美食脱颖而出。

让文旅“热起来”、沿山群众“富起来”。渭滨区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划定基本农田3万余亩,启动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林麝养殖等生态项目,加快推进晁峪河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提升石鼓现代农业研学园区,打造卒落村写生基地等8个网红村,以坡地旱作大樱桃、龙山玉珠好葡萄、秦岭瑾瑜红玫瑰、秦岭首峪晁金耳、蒲丰佳禾蒲公英为代表的“渭滨五宝”走出宝鸡,畅销国内外,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去年,渭滨区举办海峡两岸同胞拜谒炎帝神农典礼等文旅活动12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88%。

向“新”而行:催生发展“含新量”

渭滨区作为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业要地,坚持走“工业城市生态最美、生态城市工业最强”的路子不偏移,历经多年发展,现已形成机床工具、轨道交通、石油装备、航空航天等“六大产业集群”和传感器、数字经济、机器人、微电子“四大新兴产业”。目前,全区拥有工业企业13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户,建成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9户、高新技术企业126户。

雄厚的生态工业基础,得益于“两山”理念的实践探索。渭滨区把改善工业生态环境作为保护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于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整改甚至关停,下猛药整治“散乱污”、出重拳清除“僵尸企业”,盘活资源、引资嫁接。对涉气企业,要求安装废气处理设备,建设绿色车间,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对涉水企业,要求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控系统,更新生产设备,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达标排放。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宝库,也是经济财富。渭滨区让传统产业“老树新发”、新兴产业“插柳成荫”,催生发展“含新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政务信息化、城市智慧化”,让互联网“加起来”、传感器“联起来”、机器人“动起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发中心、宝鸡西工大智能传感器研究中心等52个产学研项目落地生根,长岭电子等48个新品研发项目入围陕西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凌云科研配套中心、合力新能源叉车等43个技改项目投产达效。建成智慧工业云平台,为300余户企业数字化改造赋能。在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下,长美科技、新福泉、思迈龙等一批有科技实力的民企加速崛起。

为了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渭滨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设立秦创原渭滨创新促进中心,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秦川机床创建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实施“揭榜挂帅”,突出服务总部、稳存扩增,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西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引育智能传感器、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产业链上下游52户企业,在高端制造、设计研发、应用测试、孵化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神舟系列载人飞船、C919大飞机、探月“嫦娥”等“大国重器”的部分零部件,都凝结着渭滨区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智慧。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渭滨分局局长杨西平告诉记者:“实践证明,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站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区委、区政府擘画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新蓝图,恰逢其时,大有可为。我们坚信,只要全区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把美好的新蓝图变为现实。”(渭滨区委宣传部供稿 庞文渊)

编辑:裴伊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