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0月25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记者张栋景)“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西安市作为全国首批、陕西省唯一且全国唯一的省会试点城市,自2023年底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以来,全面统筹部署,系统推进各项工作,致力于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增效新路径,为美丽西安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10月23日,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广在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柯希飞 摄)
为高标准推进试点工作,2024年9月,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4+3+3+6”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西安模式”。
该模式聚焦“能源、工业、交通、环境治理”四大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着力从“园区、企业、项目”三个层面培育遴选标杆;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金融政策、碳评纳入环评、碳排放信息纳入排污许可”三项政策机制创新;并全面部署提升工作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融合清单编制、监测核算、全口径核算及协同管理六大能力。
西安市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连续两年列入年度重点任务,建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市生态委办统筹协调、市区两级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推动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西安市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在有序关停燃煤机组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从2023年的30.2%提升至45%,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供热方式广泛应用,上一个供暖季已实现3.83亿平方米集中供热清洁能源全覆盖。
此外,交通运输领域清洁化成效显著,西安市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等车辆全部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过境货车分流政策有效降低了城区交通碳排放,日均减少碳排放达524.71吨。同时,多式联运和铁路专用线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等重点项目正着力提升物流体系的绿色智能化水平。
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强劲,六大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光伏、氢能等产业蓬勃发展,累计引入培育氢能企业120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达106家,形成了一批“零碳或近零碳”工厂试点。
在生态环境领域,通过推动工业企业源头替代和汽修企业全面完成水性面漆替代,有效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无废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投运“5+4+1”大型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实现其他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再生水利用率在全国试点城市中期评估中位列第一。
坚实的行动带来了环境的积极变化。2024年,西安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4%,其他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也同步下降,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均完成省级任务,呈现出污染减排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
下一步,西安市将持续深化试点工作,充分释放减污降碳潜力效益,努力凝练行之有效的“西安经验”,以更高标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安新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