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8月23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记者张昊科)西安易俗社街区的戏台上,戏曲名角儿吼秦腔;乡村戏曲大舞台上,千名群众走上戏曲擂台……如今,秦腔在陕西西安大街小巷唱响,“东南西北中 送戏到身边”的秦腔惠民新格局加快形成。

“近三年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秦腔占比超70%。群众性活动如‘戏迷达人秀’‘擂台赛’反响热烈,西安周至、长安等地活动观众超300万人次。” 8月20日,西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在“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现场介绍。

活动现场 (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张昊科 摄)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西北地区文化中心,是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创新举措 持续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来,西安贯彻落实《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出台《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

2023年起,西安市增设秦腔院团改革发展补助资金,每年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2550万元。今年起将区县国有院团发展补助资金由550万元提高到900万元,惠民演出每场补助标准也由7000元提高到平均每场1.5万元。

今年3月,西安市出台《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采取设立市级艺术基金、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实行“商演+惠民”模式等创新举措,发挥好文艺院团传承发展秦腔艺术的主力军作用。

此外,每年支持西安演艺集团1000万元用于精品创作。目前已推出的《陕北往事》《无字碑》《李白长安行》等剧目,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展现秦腔新魅力。

从剧场到街头 戏曲走进群众生活

近三年,西安在易俗大剧院、开元大剧院、市工人文化宫等剧院剧场开展专场秦腔惠民演出。并开设《西安有戏》《百姓舞台》专栏,举办秦腔戏迷短视频大赛,秦腔视频短剧《火焰驹》开创戏曲竖屏短剧先河。同时,推出3D电影版《三滴血》、秦腔虚拟数字推介官“秦筱雅”,组织区县开展“戏迷达人秀”“戏迷大赛”“秦腔戏迷擂台赛”,深受群众好评。

《三滴血·虎口缘》片段展演 (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张昊科 摄)

周至县乡村戏曲大舞台、长安区群众秦腔擂台赛,吸引5000余名群众登台献艺,300余万观众线上线下多个渠道观看,反响热烈。

“我们旨在搭建群众家门口的艺术舞台,以文化赛事方式,激发群众创新活力,让深藏民间的秦腔艺术人才崭露头角,让古老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介绍。

据了解,西安还将在易俗社街区、幸福林带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基础上继续增设10个左右惠民示范展演点。

“00后”登台 建立多元人才培养机制

“秦腔人才培养,既要守住传统的根,又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只有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秦腔这棵千年古树才能一直枝繁叶茂。” 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认为,秦腔的传承发展,关键还得靠人才。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西安市大力弘扬“名师传艺、口传心授”优良传统,支持惠敏莉、侯红琴、张涛、杨升娟等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及资深表演艺术家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等形式,实现秦腔艺术代代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秦腔戏台上 “00 后”面孔越来越多,三代演员同台的成为常态。这种 “老戏骨带着、中生代领着、新生代跟着” 的模式,既让经典剧目有了新的解读和呈现,也让秦腔人才断层的问题得到改善。

秦腔演员与群众互动 (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 张昊科 摄)

同时,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和骨干人才,前往北京、上海等文化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推动秦腔院团与驻市院校设立“秦腔传承班”,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为秦腔事业输送“科班”新苗。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立“秦腔社团”和“秦腔选修课”,使秦腔从“进校园”到“驻校园”,涵养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土壤”。

下一步,西安将继续深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现有政策,适时推出新举措,激发社会广泛参与。打造精品力作,加大剧本创作和改编投入,打造“有价值、可传承”的优秀剧目。提升文化惠民水平,扩大演出场次、提升质量,办好秦腔节、大赛等活动。同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名师传艺和对外交流,保障秦腔艺术可持续发展。

编辑:苏睿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