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8月9日消息(见习记者王祎萍 实习生刘心悦)8月6日晚,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式在绚丽的焰火表演和热浪般的欢呼呐喊中圆满落幕,总导演姜钢和主创团队将巨幅LED屏幕、光影效果与演员表演深度融合,不仅向陕西省运会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以新颖的、震撼的方式,为全国人民展示了榆林这座城市丰厚充盈的文化底蕴。本期陕西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开幕式设计背后的故事。
8月6日晚,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式现场焰火绚丽,欢呼呐喊不断(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祎萍 摄)
要为家乡打造一场国际化的开幕式
此次省十七运会是陕西省运会首次走出关中、拥抱陕北大地。
“榆林是我的家乡,能在自己的家乡做一场盛大精彩的开幕式,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姜钢说。
总导演姜钢正在介绍开幕式设计相关情况(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祎萍 摄)
榆林的文化厚重而多元,兼具陕北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特色,如何通过不一样的表达,把榆林的特色和精气神展现出来?
从去年最后一天接到十七运会开幕式的设计任务,作为陕西榆林人,姜钢就开始了构思。“去年春节期间主创团队几乎没休息,大家一直在讨论,出了好几版方案,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和不计其数的小变动,直到今年4月份才定稿。”姜钢回忆道。
“当时的想法就是,我们不仅是奔着省运会来的,也是奔着国家一流乃至国际化水平去设计这场开幕式,我们是有能力去展现好大美榆林的。”
为此,主创团队认真打磨每一处细节。“以配乐为例,有的前前后后打磨了八九遍,虽然时间紧迫而有限,但大家都一丝不苟;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掘并呈现陕西及榆林的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去了很多博物馆,还请党史专家讲课,与党校同仁们座谈。”
将“求新、求时尚”贯穿始终
开幕式上,从一开始升旗仪式独具匠心的安排,到每个文体节目独特而新颖的内涵,再到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呈现,“新”贯穿了整个仪式的始终。
榆林这片热土始终涌动着红色基因。百年前,无数先辈靠一腔热血走出黄土高原,让星星之火燎原;一直以来,三秦儿女始终秉承着对家乡的热爱,将红色基因延续。“此次参加升旗仪式的有老战士,有英雄楷模,也有少先队员,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群体,将这种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时代在不断前进,文化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因此,在音乐创作方面,姜钢创新性地提出让唢呐与钢琴相碰撞、相融合。
“和编曲老师说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在犹豫民族的跟国际的就这么去碰撞,最后会不会是个怪胎?我说一定要闯,一定要迈开这一步不断地去琢磨。他们还是觉得很怪很新,但都觉得有意义,愿意去尝试。”
后来,正如开幕式上所见,传统的腰鼓与新式的街舞同场碰撞,嘹亮欢快的唢呐声与节奏明朗的钢琴音相互交融,带给省内外人们一场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传统的腰鼓与新式的街舞同场碰撞(央广网发 刘心悦 摄)
嘹亮欢快的唢呐声与节奏明朗的钢琴音相互交融(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祎萍 摄)
此外,为了更好的视觉呈现,主创团队还借助无人机将焰火技术和节目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现场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开幕前两天的晚上,榆林突然下起了大雨,这直接影响无人机的使用,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给设备套上盒子……”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姜钢更加坚定信心,心想一定要保证开幕式当天顺利进行。
“非常震撼!”“感觉整个身体都在随着现场的音乐震动”“看到家乡的树越来越多,看到家门口举办这么热闹的运动会,真是很自豪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晚现场观众们热情高涨,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掌声中,开幕式圆满落幕。
“最后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姜钢笑着说。
精彩省运 榆林明天更美好
如今的榆林,经济总量已进入全国城市50强。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世界级的项目规模、国内外领先的能源技术……能源与科技在这里碰撞,在陕北大地掀起科技创新风潮。
“作为能源新都,在榆林这片热土上,大家可以看到煤炭能提炼出我们身上穿的衣服,这就是城市发展带来的魅力。”就像我们开幕式上看到的,科研人员从煤炭中提取出化纤,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彩色的图案和绚丽的服装,折射出新时代榆林的壮丽梦想。
作为去年全国十四运会开幕式的导演,姜钢坦言,之前由于聚焦其他主题,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但这次更侧重求新、求时尚、求国际,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崭新的榆林。
崭新的榆林体育中心(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祎萍 摄)
说起近年来榆林的变化,姜钢感慨颇多。“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榆林高楼林立,人们的住房更大更干净了,住得更舒心了。更关键的变化是,城市处处有绿色,几十年的治沙换来了绵延青翠和绿色生态。”
原来,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曾经在这里,数百个村庄被流沙压埋,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过5亿吨。而如今,榆林市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内高西沟也成为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据了解,2021年,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这是很大的成就,祖祖辈辈的努力,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姜钢说,“我就想着一定要把它以更好的方式宣传出来。”
开幕式上一首《沙漠绿洲》让多少人发出感慨,现场昏黄的舞台灯光恰似当年的黄沙漫天,演员们化身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铁姑娘”,大家背铁锨、拉树苗,高举党旗迎风而上。几十年的坚守、几代人的努力下,伴随着LED大屏上“希望之树”由黄渐绿并逐渐成长、枝繁叶茂的,是榆林那荒滩大漠上开辟出的绿洲不断绵延开来。
《沙漠绿洲》再现榆林人民治沙情景,“希望之树”象征荒滩大漠上开辟出的绿洲(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祎萍 摄)
“现在榆林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美了。未来,希望家乡的文化能更好地创新发展,也希望这些优秀的文化能更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姜钢说。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