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作职业技术大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体系建设、平台搭建、路径创建、机制牵引、示范带动,探索职业技术大学培育新时代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的新范式,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聚焦体系建设,建立“分级分类、纵横协同”的团队建设框架体系。锚定人才培养需求,通过统筹“政研行企校”多主体资源,联合组建教师团队建设标准研制小组,按照“三级目标引领、四类培育施策、纵横协同发展”原则,以建设匠心铸魂的“黄大年式团队”,改革创新的“教学创新团队”,德技双馨的“教学名师团队”,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团队”为目标,并联完善功能定位,纵向确立校级“夯实基础”、省级“培育特色”、国家级“示范引领”的三级团队建设标准及建设绩效评价标准,横向协同混编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建设框架体系,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从“单兵作战”转型为“集群发展、协同创新”,建立起“分级分类、纵横协同”的团队建设框架体系,有效推动教师教学团队多主体协同培养。
聚焦平台搭建,打造“对接需求、多元赋能”的团队能力提升平台。聚焦教学创新团队等4类团队建设的匠心铸魂、能力提升、科技服务、传承创新功能需求,行企校共建的10个教师发展中心、思创研究中心,5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基地,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19个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教师团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于现代智造、现代服务、现代能源化工等真实项目、真实案例、思政案例建成的70个虚拟仿真中心,打造虚实联动的思政研究、教学实践、技术研发、名师名匠培养平台,全面支持服务教学创新团队等4类团队建设及目标达成,推动形成教师团队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聚焦路径创建,创建“匠心师道、深度耦合”的团队培育行动路径。聚焦团队目标定位,按照价值引领铸魂、阶梯成长强基、协同攻关创新、精准服务支撑,将“匠心”与“师道”深度耦合,贯通团队组建、评价、激励全流程;基于团队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搭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五阶成长通道,并制定进阶培养方案,打造渐进式、多元化、可持续的教师发展通道;构建“初级—中级—高级—工匠型”四层能力认证体系,建立12项教学创新与技术研发并重的关键能力指标图谱;实施校、院、教研室三级协同联动,开展数字化教研活动、跨专业科技创新等,创建了“匠心师道、五阶递进、四层认定、三级联动”的团队培育路径,为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培养提供了路径探索与经验借鉴。
聚焦机制牵引,构建“校企协同、动态评价”的团队协同运行机制。针对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类型特点,基于7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需求精准对接-成果双向转化-资源深度互嵌”的团队协同闭环;建立教师全职企业攻坚+企业导师驻校指导双向流动机制,联合开发“企业需求库-教师资源库-技术成果库”,实施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攻关团队“揭榜挂帅”破解技术难题;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构建“团队建设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绩效、团队协作与发展、育人成效与影响力”四个一级指标、“服务贡献”等11个二级考核指标和33个主要观测点,动态监测、定期评测团队建设成效,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资源分配、预警、退出挂钩,确保整体合作效能与团队的良性运行。
聚焦示范带动,开创“典型引领、赋能成长”的团队多元发展局面。探索形成的“层级推进、链式聚合、协同提升”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范式,推动教师教学团队的德育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均取得显著提升;先后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学创新团队6个、教学名师及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3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2个,实现“四类三级”全面覆盖,辐射引领校内四类团队建设;支撑了2个国家双高专业群和6个省级双高专业群的建设,覆盖了校内2/3的专业和80%以上的在校生培养,成为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排头兵和核心力量;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突破45.2%,博士及硕士占比达76.8%,团队成员获国家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等,形成“大师引领、骨干支撑、青年后备”的良性梯队结构。(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