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签刚开放,我就完成了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成为最早签约的学生,这得益于学校和企业对我们培养的重视,联合培养期间为我配备的企业导师是集团的首席科学家,校企导师组对我全程指导,直接参与新型设备的研发,在企业通过实际的项目和工作场景锻炼了岗位所需能力,在秋招启动前就顺利拿到了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offer。”2025届毕业生钟立源难掩愉悦,也就是这个月底,他将入职这家科研院所。
“二十所和西电一路之隔,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参与专项研究生培养,进一步加深了研究所与西电的合作。”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符浩介绍,校企导师以学生培养为契机,借助学校科研团队的力量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既为研究所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同时又以有组织人才培养带动了有组织科研攻关。目前,双方联合培养的专项研究生人数已经翻了4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扣教育部重点工作任务,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与国防特色,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方向,深度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提前布局,促进供需适配。与中国电科、中国星网、航天科技等重点企业及北方华创、华为、比亚迪等35家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开展招生培养。通过校企协同打造“基础课+学位课+多元选修课+产教融通课+实验实训课”的融合式课程体系,共建34门校企课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累计培养学生超过2000人,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刚拿到双证就接到了入职通知,我将以安全开发工程师的身份正式前往海康威视就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5届毕业生汪晴既兴奋又激动,这份来自海康威视的“无缝衔接”的入职通知,源于一场改变职业轨迹的联合培养。
通过学校导师推荐,汪晴研二进入海康威视联合培养。企业为其配备“双导师”培养机制——副总裁担任职业发展导师,资深工程师杨工则负责项目技术难点讲解。“第一次参与加密项目时,杨工让我先明确任务需求,再针对特定需求目标寻找解决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式”培养让她迅速摆脱学生思维:初期面对技术难题时“不敢问”的忐忑,在一次次项目成果汇报中转化为“主动拆解问题”的职业习惯。
“秋招我只投了13份简历,12家企业发出面试邀请,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脱离了‘苦哈哈’的秋招大军,不用再为找工作发愁。”汪晴发现,联培过程中积累的实战经验成为核心竞争力。面试官特别关注我在团队协作中的角色,这正是在海康威视时得到了很好锻炼的能力。谈及未来职业规划,她说“海康的技术氛围很开放,联培生也能参与前沿课题,这种从在校延续到正式工作的成长路径,让我对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她计划将在校所学的密码学理论与企业实战结合,探索磁盘加密在政务数据加密场景中的优化创新应用。
像汪晴这样通过“联培-签约”通道入职的学生不少,包括王丁磊在内的8位2024届毕业生都是凭借在海康威视近一年的深度参与企业项目,提前锁定录用资格,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高效而从容。“不用海投简历,不用反复面试,其间接触的都是最真实的产品研发,这种成长路径让我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快进’了。”王丁磊的感受,折射出西电与海康威视校企合作项目的独特价值。他参与的相关项目,直接对接海康威视实际场景的产品需求,其提出的数据保护方案被纳入企业技术方案库:“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而是跟着企业导师拆解真实业务场景,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落地全流程贯通。”
这种“沉浸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据海康威视业务主管陈工介绍,参与项目的学生经过系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于有一些经验的工程师。“通过联合培养的学生,企业与学生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他们熟悉企业研发流程,能独立承担模块开发,入职后适应期较短,融入和成长速度非常快。”该业务主管表示,这种模式大幅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
如今,西电与海康威视的合作已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学校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人力资源提升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18项典型案例名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不断加强产学合作,有力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依托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与国防科技行业、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装备制造等行业的98家用人单位就重点领域校企合作、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定向人才培养四个方向成功立项200项,新增69个就业实习实践基地,达成定向人才培养合作25项,促成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向科研项目研究,企业奖学金设立等合作100余项。
当前,学校与海康威视合作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已成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典型范式——校企协同搭建的实践桥梁,不仅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节奏,更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推动行业创新的现实生产力。这里培养的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技尖兵——他们的成长故事,或许正是供需适配最生动的注脚。
校企协同打造就业“强引擎”,秋招启动前锁定心仪岗位
秋招还未正式启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穆昊就已接到了腾讯的面试通知,聊起面试是否紧张时,他坦然自若地说道:“其实没什么好紧张的,‘菁英班’训练营里早就接触过不少企业真实场景的项目,还有导师手把手带我们练技术、理思路,连面试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提前模拟过好几次。有了这些积累,面对腾讯的面试心里自然就有底了。”
据悉,“腾讯菁英班训练营”是学校与腾讯共同开办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产业、企业、岗位提前深度接触的基础,该班全程定制专属培养方案,践行高质量的培养标准、灵活的教学模式,并配有专属企业课程导师和就业辅导HR,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方式,培养行业优秀人才。开班以来培养的学生100%就业,纷纷签约华为、小米、荣耀等头部企业。
在产教融合的时代浪潮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学子的职场竞争力,通过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联动,构建起“实践-就业-成长”的全链条赋能体系。目前,学校已与华为、中电54所、航天八院等联合共建75个实验室,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更成为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的实战场——在这里参与的课题,直接转化为简历上的“硬核成果”。同时,学校与百度、腾讯、360等159家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形成覆盖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就业蓄水池”,无论是学生在“腾讯菁英班训练营”参与的微信小程序开发,还是在深信服完成的网络安全攻防实训,均纳入企业“录用绿色通道”考核范围,实现从“校园实践”到“职场胜任”的完美转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