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渭南10月21日消息(记者苏睿楠 实习记者杨雯欣)在关中平原的渭南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一座规划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正在关中平原腹地加速崛起。这里不仅是国家级绿色园区,更已形成了能源精细化工、光电材料、合成树脂、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五大特色产业集群。

全球显示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陕西蒲城海泰新材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远销日、韩、德等国。不远处的蒲城蓝晓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则专注于吸附分离材料及其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高端领域,2024年产值达2.6亿元,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该聚集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2024年底工业总产值高达221亿元,同比增长19.5%,凸显了产业集群的强大集聚效应和增长潜力。

西安瑞联蒲城海泰数字化中心(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面对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等挑战,作为传统能源化工基地的韩城市,正积极探索一条向绿而行的转型之路。依托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相较传统燃油卡车,氢燃料电池重卡每行驶10万公里,就能减少约13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辉算了这么一笔经济账。今年10月底,在园区45辆稳定运行的氢能重卡的基础上,采用企业自研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堆核心技术,续航600公里左右的氢能重卡也即将上线运行,主要用于园区到陕北、山西等周边长途运输,进一步拓展丰富应用场景。

旭强瑞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重卡(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王进辉表示:“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丰富的氢源及成熟的应用场景优势,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打造低碳、节能、绿色、清洁的氢能产业综合体与创新生态链。同时,积极探索建设零碳园区,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氢’动力。”

韩城昇隆循环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杨少锋向记者介绍:“我们利用钢渣及高炉矿渣为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将钢铁废渣变废为宝,加工成高品质低碳绿色胶凝材料。在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同时,积极落实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杨少锋说,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营收2.5亿元,年均利税约2200万元。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韩城地区及关中地区钢渣资源化利用的压力,为节能降碳贡献力量。

昇隆循环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建筑材料样品(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在白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同样成为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装备制造链主企业,中交天和西安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不仅在天山胜利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力量,还通过再制造技术实现盾构机核心部件循环利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该公司总工程师李昌介绍:“作为白水县装备制造的链主企业,中交天和2024年实现产值5.07亿,占白水县制造业总产值比重55%左右。”

中交天和装备制造厂房工人正在进行风电塔筒制造(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杨雯欣 摄)

白水高新区明确以“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药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通过精准招商和“店小二”式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园区现有入园企业60家,其中新引进入园企业23家,规上企业1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科研院所1家,去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9.6亿元,工业总产值32.9亿元。”白水高新区副主任李强介绍说。

从渭南经开区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兴起,到韩城市传统能源化工的绿色蝶变,再到白水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蓄势腾飞,渭南市正以“向新而行”的坚定姿态,书写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刘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