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0月12日消息(记者苏睿楠 实习记者高悦)10月11日,陕西西安灞桥区的西康高铁铺轨基地内,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多功能长钢轨牵引车徐徐前进,将首对500米长的钢轨精准平稳地铺设在无砟道床上。这一关键性动作,标志着西康高铁全线铺轨正式启动,项目建设由此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新型多功能长钢轨牵引车铺设钢轨(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西康高铁穿越地质构造复杂的秦岭山脉,建设难度较大。全线正线需铺轨341.49公里,站线铺轨19.62公里,铺设道岔78组,全线桥隧比高达94%,这意味着铺轨作业需要在长隧道和连续桥梁间频繁转换。面对复杂环境,为确保这项艰巨任务顺利推进,建设方引入了多项高精尖技术。

走进西康高铁铺轨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在轨道工程运输管理智控平台的大屏幕上,板块分明、数据清晰,铺轨机组实时位置、运行状态与线路信息一览无余,整条线路的铺轨进程在虚拟空间中同步精准推进。

西康高铁调度指挥中心智慧大屏(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高悦 摄)

轨道线延伸前方,智能化铺轨机组正隆隆前行作业。“我们在铺轨基地投入了32台智能群吊,它们通过同步控制系统,能让长钢轨的吊装、转运效率提升到40%以上,安全性也有进一步的增强。”中铁一局西康高铁铺轨项目经理董占虎指着远处的群吊设备介绍道,“同时,我们在现场也采用了智能化铺轨机组,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铺轨,平均下来每天可以铺设8公里以上,现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全线的铺设。”

在看不见的细节处,技术创新同样贯穿始终。铁一院技术团队针对隧道环境,推出无砟轨道 “三缝合一” 优化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结构的耐久性,为未来运营减轻了维护负担。

“在钢轨焊接环节,我们承包基地主要通过引入打磨机械臂、拓宽数据监测维度达到30多项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我们出厂焊轨合格率达到100%的好品质。”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康指挥部指挥长李战江向记者介绍。

工人正在稳固钢轨(央广网发 籍振新 摄)

西康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包(银)海通道和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共设西安东、太河、柞水西、镇安西、桐木、安康西6座车站。建成通车后,西安至安康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3小时左右大幅缩短至1小时以内。这将重塑关中平原与陕南秦巴山区的时空格局,极大释放运输需求,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目前,西康高铁20座隧道已全部贯通,26座桥梁主体已全部完成,406孔箱梁已全部架设,新建6座站房已完成设计总量的70%,‘四电’集成工程整体完成超72%,无砟轨道完成设计总量的97%。” 李战江介绍。

编辑:苏睿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