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 34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一场以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的市级大型义诊活动在明德门遗址公园启动。作为西安深入贯彻“国家精神卫生服务年”、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由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雁塔区卫生健康局联合承办,16 个区县及开发区精防办、雁塔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联动。通过“三级义诊、双线传播、多元互动”的体系化服务模式,将专业心理服务下沉基层,为古城织密覆盖全民、精准高效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义诊活动现场(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作为活动的核心载体,“市—区—社区”三级义诊网络的构建,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创新,更是西安聚焦群众“我为群众办实事”、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均等化的战略实践:市级专家领航: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与 “12356” 心理服务热线团队坐镇,提供精神科诊疗、危机干预等优质、专业的服务,破解了“优质心理资源稀缺” 痛点;区县骨干赋能:16 个区县及开发区精防机构、综合医院精神科组建专项队伍,针对区域高发心理问题开展靶向答疑,打通服务 “区域壁垒”;社区基础兜底:17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基础健康评估与知识普及,让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 “在家门口享服务”。
现场设置的 12 个主题专区,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儿童青少年专区结合本地案例化解厌学、考前焦虑,孕产妇专区提供孕期情绪管理方案并发放专属手册,老年人专区围绕痴呆预防、空巢心理关怀展开服务。活动累计服务约5500余名市民,解答政策与资源咨询5500余条,发放宣传品3180份,以 “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切实打通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医生在给群众答疑解惑(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在康复作品展示区,琳琅满目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康复学员作品区集中呈现了《向阳而生的芦苇》《夏之新生》等绘画、写作作品,鲜明的色彩与昂扬的主题,展现康复群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志愿者结合学员 “小薇(化名)” 的蜕变故事—从“灰暗画布” 到 “暖黄太阳”,从 “沉默寡言” 到 “社区志愿者”—以真实案例打破对精神障碍群体的认知壁垒,传递 “心理疾病可防可治” 的科学理念。
“咚咚咚……”听,一阵错落又温暖的融合性鼓圈治疗格外引人驻足。融合性鼓圈打破传统康复训练的单一性,无需参与者具备任何音乐背景。康复者围坐成圆,手持各色打击乐器,在引导师带领下通过节奏交流建立连接,大家可借沉重鼓点释放压抑情绪,在稳定节奏中锚定内心。
康复者围坐成圆摇鼓(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在艺术治疗环节,市民通过绘画、手工释放情绪,VR 设备体验区助力学习情绪管理技巧,知识问答环节围绕 “心理问题信号”“12356 热线服务” 等内容展开,让市民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推动 “关注心理健康” 成为社会共识。
本次义诊活动既是西安心理健康服务下沉基层的“一次实践”,更是构建“全民覆盖、常态运行、精准高效” 心理服务体系的“一个起点”。下一步,西安市卫健委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联动,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与公共卫生体系、社区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便民宣传与义诊服务,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理念从“活动落地”转向“长效扎根”,为建设健康西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筑牢“心理基石”。(梁军)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