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 新气象 新成效】保护传承为基 文旅康养赋能 重大工程牵引
晋城探索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路
11月25日,记者从晋城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该市依托古村落资源,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探索走出一条“保护传承为基、文旅康养赋能、重大工程牵引”的活化利用之路。
晋城共有古建筑5447处,占山西的19.43%、全国的2.06%,是当之无愧的山西古建第一大市。2020年6月,成功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该市以示范市建设为抓手,立足“华夏文明文化第一感知区、神话之乡文化第一感悟区、东方古堡文化第一展示区、文旅康养文化第一目的区”总体定位,编制形成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了“一芯、四道、六片区”的空间布局,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
坚持文旅、农旅、康旅三旅联动。高标准推进“百村百院”工程,目前已建成83个康养特色村和50处康养院落,年底前将全部建成。探索形成“8种康养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超过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50万元,3/4的村达到30万元。
强化重大工程牵引。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选取50个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潜力较大的传统村落先行示范,重点实施了总投资19.6亿元的50个示范项目。打造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依托581公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全市90%的脱贫地区、90%的景区景点、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谋划实施总投资616亿元的285个重点项目,辐射739个村,带动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惠及50余万农村人口。推进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谋划实施总投资269亿元的79个项目,贯通3个县、13个乡镇,带动310个村整体提升,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已初见成效。
深入实施数字保护。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率先实现18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覆盖,相关经验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可复制经验清单。探索建立传统村落永久信息档案数据库,4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建古民居测绘全覆盖,逐步构建起系统完整的数字历史档案体系。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如示范引导、片区联动的“皇城模式”,镇为主体、六村联建的“大阳模式”,村村协同、共同发展的“润城模式”等。
古村古堡是历史馈赠给晋城的“文化瑰宝”。下一步,晋城将持续以“古村古堡”为根基,以“新质新韵”为方向,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模式。(郑璐 卢科)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