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清晨,山西临汾市的赵先生带着家人驱车一小时赶到新绛县绛州富荣文化园,刚进大门便被展区内一台民国时期的绛州皮影戏箱吸引——箱身斑驳的缠枝莲纹下,整齐码放的皮影人偶勾起他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在村里看过皮影戏,没想到在这能见到老物件,孩子围着问个不停,讲解员细心讲述,涨了许多知识,这趟来得太值!”
自10月3日开园至今,这座吕梁山脚下占地50亩、展馆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晋南最大民间文化园“热度不减”:一个月内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11月1日晚“新绛戏迷协会专场”晚会网络直播斩获百万点赞,周日专场演出更吸引人山人海。没有夸张营销噱头,没有刻意网红包装,这座地处偏远的文化园何以成为晋南文旅市场的“现象级黑马”?
十万文物免费看 “活”讲千年绛州魂
走进文化园核心区域,30个主题展馆内,10多万件跨越明清时代至改革开放时期的文物,构成一部立体的绛州史书。从明清绛州木版年画到抗战时期军号,从清代质地如玉石的绛州澄泥砚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每一件藏品都带着时光印记。

展馆内人头攒动(新绛县新闻中心供图)
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麻布,上面用毛笔密密麻麻写有45000余字,字迹工整、内容厚重,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惊叹。“在麻布上写这么多字,真是不可思议!”中国新闻社记者陆祁国一边拍摄一边感慨。
这件稀世珍宝堪称文化园的“镇馆之宝”之一。文化园共精心收藏管理着50件此类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镇馆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展陈设计更显贴心:“绛州十景”展区中,“龙香古柏”展柜旁并置老照片与复刻古柏模型,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古柏的传说故事;“汾堤烟柳”展区用老农具和粮票还原农耕生活。“以前给孩子讲家乡历史总觉得抽象,现在免费看实物就懂了。”新绛市民王女士指着展柜里的老课本满眼回忆,“这和我小时候用的一模一样,一下子就想起上学的日子。”
名角草根齐登台 文化盛宴燃爆现场
若说文物是文化园的“骨架”,丰富多彩的活动便是让它“活”起来的“血肉”。每个周末,这里都是好戏连台:“东方有戏”孔向东团队的蒲剧表演、山西崇道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特色演出、抖音达人的民俗互动轮番登场,热闹非凡。

特色演出、民俗互动轮番登场,热闹非凡(新绛县新闻中心供图)
11月1日晚,“新绛戏迷协会专场”堪称重头戏——特邀国家一级演员孔向东主持并客串,戏迷票友献上《百岁挂帅》《屠夫状元》等折子戏,孔向东与新绛戏友李羚联袂演绎的《梁秋燕》选段赢得满堂彩。这场活动吸引1000多名戏迷现场观看,网络直播点赞量突破百万。
周日的文化专场更是人气爆棚。山西崇道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来的武术、舞蹈表演全部免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率团队演绎震天的绛州鼓乐;贵州小姐姐带来特色舞蹈与“高山流水”敬酒礼,让人印象深刻;武林高手们轮番展示翻跟头、耍双截棍、舞狮头等绝技,精彩绝伦。拥有12.7万抖音粉丝的“乡村振兴宣传使者”白静也到场助力,她秉持“将个人力量汇入集体”的正能量理念,为现场增添了更多热度。
新绛戏迷杨三九登台演唱《芦花》时,意外得到孔向东现场指导,他激动得满脸通红:“既能和名家交流,还能免餐费,比啥都开心,下次还要来!”
烟火乡愁暖人心 高性价比聚人气
“逛累了免费吃热乎的,玩够了住复古民宿。”这是游客们的共识。如今,这座文化园已成为一座能吃饭的博物馆。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餐馆里,清代八仙桌、民国太师椅、20世纪长条凳随处可见,绛州火锅、鸡蛋璇子、羊汤等本地小吃用柴火灶烹制,食材均为当地有机产品。
“土鸡熬汤、自家蔬菜,慢炖两小时,鲜得很!”餐馆负责人介绍,每到饭点座无虚席。临汾游客刘女士笑着说:“鸡蛋璇子是用土鸡蛋做的,全是小时候的味道,太惊喜了!”
民宿同样独具特色且性价比超高,国庆期间早已爆满:60年代的“公社房”挂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70年代的“知青房”摆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80年代的“家庭房”放着黑白电视机和双卡录音机。洗澡间里,抽水马桶、恒温花洒、吹风机等现代化洗漱设施却应有尽有。
“摆设是旧的,但住得舒服,一百块钱能体验复古风情,太划算!”赵先生说,和家人在20世纪80年代民宿里回忆过去,比住高价酒店有意思多了。
除了高性价比的吃住与免费展馆,文化园的温情举措更显温度。重阳节当天,负责人杨富荣邀请附近北苏村的近百名老人来园吃大餐,用实际行动传递敬老爱老之情。
如今,绛州富荣文化园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冬季到来,文化园正筹备“非遗年货节”,届时将有更多民俗活动和特色美食上线。用免费文化打动人心,用高性价比烟火留住乡愁,用温情凝聚人气,这座晋南最大的文化园不仅成了新绛文旅的“增长点”,更让千年古城的文化自信,在游客的笑容里愈发鲜活。它的成功,也为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体验+温情”的新范本。(来源:新绛县新闻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